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條約,還是市場?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3日 09: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展望國際貨幣新秩序之三

  周洛華

  “我們究竟需要哪些條約來構建新的國際貨幣體系”?我連續發了兩篇論述國際貨幣新秩序的文章之後,有讀者來信問具體的路線圖。這是一個好問題,直接點到了核心。但是,我考慮再三卻又無法給出自圓其説的答覆。

  起初,我認為世界各主要經濟體應該簽訂一攬子條約來協同共建新體系。這一攬子條約,我猜想應該包括但不限于氣候公約和具有約束力的減排議定書,還應包括對勞動者最低安全和生存保障標準的條約,包括各國財政自律的承諾,包括對農産品和大宗原材料貿易解除限制的條約等等。這些條約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在醞釀之中,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這些條約有時候是一廂情願而且得不償失的,因為當條約對自身有利的時候,大家都捍衛條約規定的義務;當條約對自身不利或者對別人有利的時候,又都紛紛背棄。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世人聽到了越來越多有關各國在氣候大會上的博弈細節。我的天,説“進展”簡直是粉飾,因為在這個問題上其實是在倒退。據報道,不僅美國從未加入過“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的減排行動,而且議定書締約國日本也在坎昆會前宣佈停止執行2012年以後的減排,留下在財政泥潭中掙扎的歐盟獨立支撐半邊天。

  所以,我想應有個條約與市場相互促進的機制,條約約束力創造一種公共商品,使得所有締約國在同時遵守條約的情況下,提升共同利益;而市場必須為這項公共商品提供穩定而準確的定價,這個定價就是激勵大家執行條約的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講,《京都議定書》從一開始就命運多舛,因為氣候作為公共商品,沒有得到合理的定價,那世人也就無法對氣候衍生品—二氧化碳的排放權定價。由日本和歐盟單方面執行的減排和補貼措施,並沒有提升全體締約國的共同福利,最終被背棄也在情理之中了。

  而深入思考這個問題之後,我覺得我們不僅僅需要新條約、新框架,還需要新的市場定價機制,這樣才能把各國從金融危機、氣候危機、農産品危機和其他危機中拯救出來。上一篇專欄中我提出了高油價的假設,認為油價高漲將使得氣候大會輕鬆過關,也會讓農産品貿易變得更順利。但許多人指出這個觀點有瑕疵。因為在金融危機之後,歐盟、日本和美國都陷在通貨緊縮的泥潭裏,這三個地區需求低迷,何來油價飆升的前景?

  大家的批評意見很中肯,確實,我沒有需求面的證據來説明油價大幅上漲的理由。但是,我認為油價飆升是建立新貨幣機制的市場保障,是我們投資新能源、軌道交通和其他清潔生産方式的最根本的定價基礎,符合金融學的基本邏輯。如果僅是黃金上漲,只能從一個側面約束各國的財政紀律,防止各國濫發貨幣,卻不能形成新的市場激勵機制。

  與此同時,我發現在中國存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激勵機制,我們不需要有高油價,只需要有概念和題材,就可以促進新能源産業的飛速發展了。我國推出的中小板和創業板,甚至部分主板市場上,許多公司要麼是新能源生産商,要麼是提供技術保障的相關公司,這些企業在“盤子小,高送轉,容易炒”的市場背景下,得到了令人驚異的高估值。這樣一來,即便沒有油價暴漲的前景,中國的資本市場照樣能為企業提供一個激勵機制,鼓勵大家從事這方面的投資。這種激勵機制就是上市套現。

  其實,這樣的激勵機制似曾相識。在10年前的納斯達克市場上,也有許多這樣的高科技公司,他們業績很差,但估值很高,最終他們消滅了普通投資人的大量財富而成就了部分創業者的夢想。與納斯達克市場不同的是,我們的許多新能源概念企業其實是有銷售收入有真實利潤的,而納斯達克當年的那些企業基本沒什麼盈利。不過我們這些新能源企業的利潤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政府補貼和採購。最近有報道説國家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投資10萬億發展戰略新興産業。這又會刺激許多高科技企業去爭取政府採購訂單,做強業績,然後上市兌現。問題在於,憑什麼確信新能源之類的新興産業值得投入10萬億資金呢?如果油價持續低迷,這些採購豈不是得不償失嗎?我不知道相關方面是否想過這個問題,在今天中國資本市場的結構和機理,政府投下的這些資金最終能不能産生預期的效果?

  金融危機以後,許多國家的政府為加強監管而採取的行動似乎有“去市場化”的嫌疑,希望這只是暫時的。我一直認為,如果油價持續低迷,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將繼續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那麼,我國的通貨膨脹就是無本之木,遲早會隨著信貸到期,資産品價格集中兌付的那一天的到來而突然變為通貨緊縮。那樣的話,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可能在明年出現比較大幅度的升值,我們可能根本就沒有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如果有哪句話曾經在金融危機期間打動了我的話,那就是“流動性會突然消失”。假如真出現那樣的情況,今天我們市場上那些需要高度流動性才能推動的股價,那些依靠通貨膨脹預期才能維持的房價,豈不是難以為繼?而股市上許多被長期壓制的公司股價反而會顯得極具投資價值。

  也許,就是這樣起起伏伏的變化,才會推動我們找到新的貨幣發行機制。最好的條約是市場,最好的市場是條約。

  (作者係知名財經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