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大禹節水的真實與謊言:靠“騙”從無到有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3日 08: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投資者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投資者報》記者 賴智

    12月7日,中國廣袤無垠的大西北已被嚴寒所籠罩。從機窗往外看,自北京到甘肅的途中,平原與丘陵一點點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黃沙漫漫的戈壁和滿目荒涼的沙漠,間或出現的群山也都寸草不生,稀疏的河道早已乾涸。放眼望去,遼闊大地上不見半點水的蹤跡。

    不到大西北,不會感受到如此觸目驚心的天干地裂,也很難真正理解節水的意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偏安甘肅酒泉一隅的大禹節水在2009年10月30日登陸創業板就賺足了投資者的眼球,也承載了投資者過多的期待。

    大禹節水是集節水灌溉材料的研發、製造、銷售以及節水灌溉工程的設計、施工等為一體的專業化節水灌溉工程系統供應商,業務主要集中在甘肅地區和新疆地區。

    在不少投資者看來,西北缺水日益嚴重,政府年年強調節水的重要,這家立足於西北乾旱地帶的公司自然有著最明確的未來和最廣闊的市場。並將“西北地區的節水專家”,“灌溉行業的龍頭企業”等光環毫無保留地扣在了這家A股市場唯一的節水公司頭上。不過,這家股價走勢良好的公司,在年內卻極少有分析師為其撰寫分析報告。

    大禹節水未來前景真的如此之好嗎?這家脫胎于國有企業且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到底有著怎樣的實力和過去呢?盈利能力和成長性究竟如何?

  靠“騙”從無到有

    《投資者報》記者 賴智慧

    21世紀初國企改制潮洶湧,國有資産打包給私人的現象並不鮮見,但像大禹節水這樣明目張膽賤買國資的情形還是比較令人震驚的。而將一場體制改革與“騙取”國際資助項目結合得如此緊密,也許只有大禹節水才能得到。

  改制涉嫌國資流失

    與許多創業板公司上市前靠租辦公場所不同,大禹節水儘管身處並不富裕的酒泉市,但上市前幾年就有著自己獨立的辦公樓和車間,而且辦公樓無論在設計方面還是裝修方面都頗顯豪華。

    這是一家脫胎于國有企業且與政府關係密切的公司。追溯大禹節水的歷史,不得不提到酒泉地區節水灌溉材料廠。1999年10月,甘肅省酒泉地區經貿委批准設立全民所有制企業酒泉地區節水灌溉材料廠,註冊資本490 萬元。

    王棟最終能獲得大禹節水控制權,源於2003年甘肅酒泉市的國有企業改制。國有企業改制變為民營企業的例子並不少見,但大禹公司在改制過程中涉嫌國有資産流失。

    一個讓業界無法理解的事實是,王棟當初怎麼就能以區區99.46萬元買到兩個月後作價幾百萬元甚至日後作價幾十億元的資産。

    2003年7月19日,酒泉市國有資産運營中心與王棟簽署《酒泉地區節水灌溉材料廠産權轉讓協議》,約定將節水材料廠經評估後的凈資産-21.01萬元,以99.46萬元的價格轉讓給王棟。同年8月酒泉市國土資源局肅州分局對參與改制的“酒國用[2001]字第0053號”土地使用權換發了“酒國用[2003]第0343號”土地使用權證,土地使用權人為王棟。

    一個令人不解的事實是,獲得上述地塊兩個月後,王棟將該地皮作價249萬元出資設立新公司禹王公司,這表明,同一塊地皮,改制時僅作價32.62萬元,兩個月後就變為249萬元。

    更為蹊蹺的是,一年以後,也就是2004年8月1日,該塊地皮評估值又變成726萬元,增值22倍,如此大幅的增值讓人不得不懷疑改制時的國資賤賣。雖然大禹節水保薦人對此表示,市場價格與國土出讓金是兩碼事,但對出讓金的標準並沒有作進一步的解釋。

    《投資者報》就此事諮詢北京一名參與過國企私化改制的專家,該專家認為,僅這塊地的出讓程序就存在違規。不但沒有經過招挂拍程序,而且該塊地並不屬於節水材料廠。

    對此,大禹節水招股書中有這樣的介紹:2003年改制時整體轉讓給王棟的“酒國用[2003]第0343 號”土地使用權,原係酒泉金石陶瓷廠佔用的土地。

    招股書還提到,1999年酒泉地區節水灌溉材料廠成立時由酒泉市政府將該宗土地劃撥給節水材料廠並辦理了土地使用權證,原酒泉金石陶瓷廠以該地塊上的房屋建築物、管道溝槽及部分設備抵押向中國農業銀行酒泉地區分行貸款300萬元,該筆貸款于2000年作為不良資産被剝離到長城資産管理公司。

    有股市 “打假鬥士”之稱的夏草也認為,這段話恰恰證明2000年節水材料廠用這塊地出資設立酒泉大禹屬於違規。因為這塊地根本就不是大禹的資産,而是另外一個企業酒泉金石陶瓷廠的用地。而且,節水材料廠長期無償佔用其他企業的資産,而在改制時並沒有將這些資産列入改制範圍,更不能將其土地列入改制範圍。

    2004年7月24日,長城資産管理公司將該部分資産通過甘肅雄關拍賣公司進行拍賣,最終大禹節水以80萬元競拍獲得該資産,並作為賬外資産管理。公司設立時,將該部分賬外管理的資産納入評估範圍,資産賬面值為576.58萬元。

    2004年10月31日該公司就改制為股份公司,這時凈資産由一年前的-21萬元變成2383萬元。資産增值之快令人咋舌。

  虛假增資獲得國際項目

    對於這次改制,一個最簡單也是最根本的問題是,當年節水材料廠為何要在政府支持下拿地設立酒泉大禹?這就引出了大禹節水另一件大事,也引出這場改制的目的,即騙取上億元日本銀行業優惠貸款節水項目。

    大禹節水上市前靠什麼賺錢,為什麼能這麼賺錢或者説為什麼能登陸創業板?對此,酒泉當地水務研究人士王小平對《投資者報》表示:“公司在該領域獲得收益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當年拿到了日本銀行業資助的大型節水項目。也正是該項目,促使大禹節水改制後業績的爆髮式增長。”

    大禹公司負責人也證實,早在2003年,借助國家對節水行業的政策支持,大禹節水參與了日本銀行業與政府合作的節水工程治理項目,由日本銀行提供優惠利率貸款,大禹節水從中獲得了1億元的工程訂單,其中,僅甘肅本地的工程量就達8000多萬元。

    如果憑自己的實業獲得這一資助項目,當然無可厚非,甚至值得稱道,但事實卻是,大禹節水當時如果僅若憑自身實力和業務能力根本拿不到這一項目,最終還是靠當地政府施以援手才獲得。

    當時政府是如何在關鍵時刻拉公司一把的呢?

    據了解,當時國家正利用外國銀行貸款資金髮展節水灌溉項目等國外農業貸款工程項目,要想參與這些項目的投標,公司註冊資金必須達到2000萬元以上,但當時大禹節水的前身酒泉大禹的註冊資金達不到這一要求,於是當地政府出手改變這一現狀。

    2002年11月26日,酒泉大禹股東會同意公司註冊資本由原先的1158萬元增加到2158 萬元,同時變更公司名稱為“酒泉大禹節水設備有限責任公司”。但從增資過程看,政府和企業玩了一個增資把戲。

    從形式上看,此次增資是股東節水材料廠以現金方式增資1000萬元,實際情況卻是由酒泉市政府協調資金1000萬元,並通過節水材料廠對酒泉大禹增資,節水材料廠因此在酒泉市政府的支持下拿了三塊地設立酒泉大禹,這就是大禹公司後來改制的原因。

    但到2003年1月8日,酒泉市政府收回了其通過節水材料廠對酒泉大禹1000萬元的增資。不但現金增資只走個形式,而且通過節水材料廠的增資也是虛假增資,當時這三塊地的性質都是國撥,實際上是虛假出資,因為這三塊地根本不屬於節水材料廠,而是屬於另外一個企業酒泉金石陶瓷廠的用地,這在前文中已有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