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治通脹須捂緊“錢袋子”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8日 09: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 包興安

  控通脹是“十二五”重要的政策目標。剛剛過去的幾週,是物價調控的“攻堅期”,穩定蔬菜價格是各地的一大發力點。筆者認為,穩住物價有利於穩住民心,而民心穩定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為穩定物價,國務院辦公廳11月20日通過發佈《國務院關於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國十六條”)開出涉及16個方面的“藥方”。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召開會議,明確要加強市場保障和價格穩定工作,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完善市場調控預案,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價格秩序。中央高層對穩定物價控制的力度和決心可見一斑。

  而諸多數據顯示,隨著秋糧大豐收,糧食價格趨於穩定,與此同時,農副産品的價格調控也初見成效。

  商務部披露的食用農産品價格監測也顯示,物價出現近半年來首次下降。國家統計局發佈的《50個城市主要食品平均價格變動情況》顯示,上月下旬,大白菜、油菜、芹菜、黃瓜等蔬菜價格比上月中旬下降7.4%到11.8%不等。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監測6日發佈的數據也顯示,12月1日,全國主要農産品批發市場24個蔬菜品種綜合平均批發價比上期(11月24日)回落10.07%。其中,部分大路菜價格平均降幅在15%左右。肉、禽、蛋價格也基本保持平穩。這些數據説明,調控措施初見成效,蔬菜、棉花價格環比回落。

  儘管當前物價上漲尚在可控範圍,並未出現嚴重通脹,但從長期看,通脹壓力仍將持續存在,對於通脹預期的管理不容鬆懈。

  筆者細讀“國十六條”,發現主要有三個要點,一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産,加大農産品供給,從根本上緩解物價上漲問題;二是降低農副産品流通成本;三是積極穩妥推進價格改革,從體制上重新進行利益分配。這三點,都抓住了物價上漲的實質,那就是供給不足,利益分配不均。

  理性地看,“國十六條”為穩定物價、保障民生提供了便捷通道,短時間內應該會有一定成效。為此筆者建議,要讓“國十六條”發揮應有的力度,還需付出更多努力。

  眾所週知,通脹終究是一個貨幣現象。回過頭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我國信貸投放增長速度較快,大量的貨幣投放,最終逐步反映到目前的物價上來。為此,根治高物價應該回收貨幣。今年,央行不但連續5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還動用了加息手段,明年貨幣政策也從適度寬鬆重回穩健導向。

  除了央行捂緊“錢袋子”,保證經濟增速同樣至關重要。要把工作重點轉到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要進一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各地還應儘快建立物價上漲與低保標準挂鉤機制,低保補貼標準的漲幅應該等於甚至高於物價漲幅;合理控制工資與物價螺旋上漲的節奏。

  總之,可以採取獎勵政策,鼓勵本地、外地菜農供應蔬菜。只要商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老百姓對漲價的心理預期就會大大降低,囤積心態也會隨之調整,通貨膨脹壓力自然就會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