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曹中銘:新股發行為何新紀錄不斷?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8日 08: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A股市場又誕生了一項新紀錄!

  創業板新股湯臣倍健(300146)日前發佈的公告顯示,其最終確定首次公開發行A股價格為110元/股,對應市盈率為115.29倍。湯臣倍健也創出創業板新股發行價格的新高,這也是創業板首次出現發行價格超過百元的新股。而湯臣倍健的發行價格,也僅僅只低於此前的海普瑞。

  近期新股IPO,可謂新紀錄不斷産生。創業板沃森生物創造的133.8倍的發行市盈率紀錄誕生不久,就被緊隨其後的星河生物以138.46倍的發行市盈率再次刷新,此次湯臣倍健則是創造了創業板發行價格的新紀錄。

  自2009年6月份新股發行制度第一階段的改革措施實施以來,沒有了來自監管層的 “窗口指導”,新股發行定價上也更加“市場化”了。其直接結果是,新股發行價格與發行市盈率越來越高,市場資源錯配的情形越來越嚴重,二級市場投資者承擔的風險越來越大,發行人與承銷機構所獲取的利益越來越豐厚。在這一切的背後,留給市場的最終只有“一地雞毛”。

  儘管新股發行制度第二階段的改革措施已於今年11月1日開始實施,但發行價格與發行市盈率卻頻頻刷新紀錄的事實説明,改革並沒有取得市場滿意的效果,甚至可以説,截至目前,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已經失敗了。

  進一步完善報價申購和配售約束機制;擴大詢價對象範圍,充實網下機構投資者;增強定價信息透明度;完善回撥機制和中止發行機制等舉措,並沒有成為新股發行價格合理回歸的“護身符”,反而成為發行人、保薦機構、詢價對象推高新股發行價格的“遮羞布”。一切來得那麼自然,又是那麼無奈。

  從沃森生物到星河生物,再到此次的湯臣倍健,不同的企業在拔高發行價格上,幾乎都演繹著相同的故事。一是施放“高成長性、良好的行業地位和競爭優勢”的煙幕彈。有可比公司的,定價都高於其均值;沒有可比公司的,紛紛祭出“首家食用菌養殖企業”“首家生産膳食營養補充劑企業”的市場上“首家”招牌,從而給予一定的“合理溢價”。二是詢價對象中,發行定價最終由基金説了算。如沃森生物詢價對象中,基金報價中位數為95元,申購數量佔比高達54.05%;星河生物32家基金公司的105家配售對象加權平均報價為34.93元,中位數為36元,申購數量佔比高達48.12%;湯臣倍健同樣出現類似情形,3家公司的發行價格也基本上是基金報價時的中位數。

  儘管私募機構等第七類詢價對象也可以參與新股詢價了,但在基金公司“一家獨大”的背景下,像保險公司、券商等參與詢價,基本上都是“陪太子攻書”的角色。沒有定價權,參與詢價的目的,也僅僅只剩下能夠配售新股而已。

  發行人與保薦機構的大肆吹捧,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盲目抬轎,再加上第二階段改革措施並沒有真正切中要害,造就了新股發行時紀錄不斷被刷新。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改到這個分上,也真是夠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