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央企為什麼不“退房”?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7日 10: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賈知若(本報評論員)

  上世紀90年代初,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提出一個有名的預言——“我們處在一個賽跑過程中,結果要看腐敗和法治的市場經濟哪一個跑得更快。”

  現在,曾被國資委勒令退出房地産業務的78家央企,自今年3月以來,似乎也在比賽,比誰跑得慢——據12月6日的《中國證券報》報道,時隔8個月後,僅有7家央企轉讓了股權,71家央企超過200家地産公司至今未見動靜……目前監管部門已下發“紅名單”,要求銀行只能對16家以房地産為主業的央企發放貸款。這意味著,銀行將通過資金的收緊“逼迫”部分央企清退房地産業務。

  對民企來説,停貸就是“斷奶”,堪稱釜底抽薪的狠招;對“不差錢”的央企而言呢?也許同樣有深遠影響,不過我們翻閱一下故紙堆,會發現他們事實上是被嬌寵的孩子……3月23日,各大門戶網站的頭條要聞幾乎都是《國資委要求78戶央企15工作日內制定退出方案》,15個工作日很快過去了,甚至8個月也過去了,現實情況是,71家央企依然磨磨蹭蹭,以別樣的方式堅守在房産這塊大蛋糕前。以此前提,國資委的停貸之舉,很難稱得上眾望所歸的“大棒”。

  那麼,央企為什麼不“退房”?

  當壟斷企業佔據了主要的贏利行業,具有絕對的定價權,財源滾滾,顯然可以預期。表面上看,這對於GDP的提升會起到立竿見影之效,但是,有經濟評論員早就警告過——我們付出的代價,卻是整個經濟出現系統性風險。關於房地産業的泡沫之害,如果“警告”顯得太虛幻,那就讓我們去看看歷史

  上出現過的現實吧——1989年,日本泡沫經濟的最頂峰期,東京都的地價超過了全美國地價的總和。如果賣掉整個加州,甚至只能買下日本皇宮這一小塊地皮。但那是最後的瘋狂,海市蜃樓如風過耳。一年之後,泡沫破碎,日本經濟一度跌入深谷。

  以“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的身份,未來的中國,必將面臨著希望與痛苦並存的轉型期。在房地産這個近乎經濟神經中樞的問題上,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哪怕是異國的“前車”。

  一兩天前,北漂青年小戴那所著名的“蛋形蝸居”在北京海淀區消失了——是的,天很冷,風很大,“蛋屋”不再適合這個季節。我們寧願相信,那是小戴自己的選擇。而事實上,筆者一直認為“蛋屋”的命運不是被拆除,而該置於博物館內的顯赫位置,因為它和鄭州的“地下標間”一樣,是我們這個時代有關房價的無法抹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