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十二五”規劃建議不再提GDP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7日 09: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中共北京市委公佈對十二五規劃建議;發展目標更宏觀,未提具體指標

  本報訊 北京“十二五”規劃已形成初稿,進入論證銜接階段。昨日,北京市委通過的《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外公佈,建議沒有此前常用的各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量化指標,如GDP等。

  公共服務均等化需提高

  建議分析,首都城市建設管理中面臨著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等問題;城鄉一體化建設任務仍然十分繁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社會管理工作亟待加強。

  與五年前北京市委對“十一五”規劃的建議稿相比,此次建議更多強調北京未來的“科學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對發展主要目標的建議不再強調量化指標,而更多著墨于交通、人口管理、改善住房條件等方面,更加注重“主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議沒有各類具體指標

  與“十一五”建議相比,北京市委對“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更強調協調和統籌,明確提出首都的發展應與城市性質和功能相協調,堅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並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首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上,北京市委對“十一五”規劃的建議稿量化很細緻,具體到了發展變化的百分比上。如提出,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到2010年實現人均地區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北京全市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6%;萬元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

  著墨重點在焦點問題

  在昨日公佈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主要目標未再強調量化指標,而是被歸納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城鄉環境更加宜居”等6大方面,更多著墨于近期普遍關注的領域和矛盾。其中,“點名”關注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區、人口調控服務管理、交通等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以及城鄉社保體系健全等焦點問題。

  與“十一五”規劃建議相比,“文化的發展繁榮”被首次納入“十二五”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文化創意産業和公共文化設施普及成為北京發展軟實力的內容。

  【北部地區】

  中關村建兩科技城

  以推動中關村科學城與未來科技城建設為著力點,打造以海淀和昌平南部地區為依託的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産業聚集區。

  【東部地區】

  聚焦通州新城建設

  東部地區聚焦通州新城建設,推動臨空經濟創新服務中心建設,發展高端商務、現代物流和戰略性新興産業。

  【西部地區】

  建首鋼高端服務區

  加快推進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建設,建設綠色、低碳發展和循環經濟的示範區,積極打造首鋼高端産業綜合服務區,推進石景山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建設。

  【南部地區】

  建首都新機場項目

  全面落實“城南行動計劃”,抓好首都新機場、麗澤金融商務區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房山高端製造業新區建設,舉辦好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大幅提高城南發展水平。

  ■ 解讀

  多中心疏解人口和産業

  建議原文:按照“兩軸兩帶多中心”的規劃要求,加快新城和重點鎮建設,提升郊區城鎮的建設水平、規模和産業聚集度。主動對接環首都周邊地區的發展建設,進一步增強北京作為京津冀地區核心城市的綜合輻射帶動能力。

  解讀:北京市社科院經濟所所長、參與北京“十二五”規劃課題研究的趙弘表示,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後,北京仍舊是單中心格局,城六區承載了62%城市人口,70%的經濟産出,城市中心的功能過於集中,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

  “多中心”格局則意味著,今後北京將著力在四環、五環外部署多個新的空間載體,這些中心不是只承擔居住功能的衛星城,而是自身具備城市循環功能的區域。“多中心”格局將拉大北京的城市框架,人口和部分産業功能將隨之外移。

  製造業可以向周邊轉移

  建議原文:進一步強化文化創意産業的支柱地位,集中力量塑造“北京服務”品牌,鞏固和擴大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發展優勢,建設智慧城市。進一步發揮總部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建設國際商貿中心城市。

  解讀:趙弘認為,産業調整還要做“減法”。在北京相對不具有優勢的産業,比如製造環節、商貿業和物流等,在人工成本相對高的北京不容易盈利,可以向北京周邊的城市轉移。

  這樣,使得北京資源集中在最具優勢的高新技術産業、文化創意産業和總部經濟等方面。

  ■ 相關新聞

  人口控制未提具體數量

  新建項目實施人口評估;推進居住證工作

  本報訊 就今後5年的人口政策,建議在人口總量調控上不再提具體的數量目標,而是強調要通過對新建項目進行人口評估,對人口進行屬地調控等方式來控制人口總量,另外,建議提出要推進居住證工作。

  建議提出,要加強對人口總量的調控。統籌人口宏觀調控與服務管理工作,完善區域人口規劃,建立人口有序管理的體制機制,對新建項目實施人口評估,實行人口總量調控的屬地責任。堅持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産業組織化程度、規範出租房管理,遏制人口過快增長。

  這一目標明顯區別於市委對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十一五建議提出要以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人口規模為目標,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力爭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600萬人左右。

  同時,建議認為,在做好人口總量調控的同時,要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佈局。積極推進居住證工作,健全“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控人”有機結合的服務管理模式,創新流動人口和外籍人口的服務管理方式。相比市委對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更加具體。此外,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質。”這一表述在本次的建議中未出現。

  “人口具體目標已無必要”

  新京報:對“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提到人口規模要控制在1600萬,“十二五”規劃建議未對人口規模設限,什麼原因?

  陸傑華:“十一五”規劃的人口規模,是根據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設置的。但截至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規模實際已經突破了這個數,達到1900萬餘人。這個數甚至超過了規劃中2020年的人口規模,即1800萬。“十二五”期間無論怎麼設置人口規模目標,1900萬也好,2000萬也好,都將與國務院此前的批復相衝突,因此也就沒有設置的必要了。

  首次提出人口調控屬地責任

  新京報:“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關於人口工作的表述多為原則,“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列明了具體調控舉措,如何看待這個變化?

  陸傑華:在“十一五”期間,人口問題較前一個五年將呈現出大變化。“十一五”是人口問題集聚的時期,“十二五”則到了它的凸顯期,包括總量、分佈以及結構等,需要更新和更高解決問題的視角,要用制度設計來面對這個問題。

  這次建議中特別提到人口總量調控的屬地責任,這種屬地化分擔是此前沒有過的設想,“十二五”期間將把人口調控的目標責任,比如總量、結構和分佈等,下放到區縣、部門,設置一些預期性的指標,包括中心城區人口向新城疏解等方面。

  不意味著計劃生育政策改變

  新京報:“十一五”期間提出的“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等,在此次建議中未有體現,這是什麼原因?

  陸傑華:過去五年,國家人口發展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也提出要從更大範圍去理解人口數量、分佈和結構等問題。

  北京市“十一五”期間提出穩定低生育水平,其實北京這些年一直穩定了超低生育水平,未來也就可能面對老齡化、人口紅利以及獨生子女教育等諸多問題。“十二五”規劃建議中的變化為解決上述問題留出了餘地,但這並不意味著計劃生育這項基本國策要發生改變,我認為它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還將繼續。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傅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