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物價調控面臨兩難 各方期待包容性增長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6日 14: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專題:201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最近棉花價格的快速下跌,讓山東高唐縣的棉農唐玉失去了前些日的笑容,而之前衣服、食品等商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已讓許多低收入市民感到難以承受。同時,企業的利潤水平和經營狀況也傳來不樂觀的聲音。

  一些專家認為,物價漲跌關係到多方利益,宏觀調控也面臨著多重困難,國家除應在短期內抑制物價過快上漲保障民生外,還應從長遠著手,逐步提高民眾的收入水平,增強民眾的通脹抵抗力,實現各方利益和諧共生的“包容性增長”。

  農産品漲跌:農民和市民期待不同

  唐玉今年種了約20畝棉花,由於夏天的雨災,收成比去年下降了1/3,此前棉花價格的上漲讓他笑逐顏開,但近日棉價的下跌又讓他有些失望。“如果按最高時14元/公斤的價格賣,今年棉花還能賺些錢,現在跌到11元/公斤,收成連去年都趕不上了。”唐玉為他沒能打破常規,早出手賣棉花感到後悔。

  近日,國家調控措施的密集出臺,讓許多前期被炒作的農産品“跌聲響起來”,如糖價十天之內出現1000元/噸的降幅,棉價半個月降幅達7000元/噸,大蒜、生薑、大豆、穀物等農産品,相比一個月以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價格下跌,部分農産品價格甚至出現同比下降。

  “今年的收成比去年減少了,化肥、人工等成本卻比去年提高不少,如果價格再上不去,估計明年棉花的種植面積還會下降。”唐玉告訴記者,目前村裏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很少在家種棉花,外出打工賺錢更多。

  成本上升要求農産品價格上漲,但今年伴隨著遊資的炒作,農産品價格的過快上漲卻讓許多市民無法承受,10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4.4%,食品類商品價格的上漲是主因。

  “去年50塊錢的菜能吃一個星期,今年只夠吃3天,實際感受來説物價上漲不止4.4%,國家必須出重拳儘快制止。”在濟南一銀行上班的李陽認為,國家近日臺的抑物價保障民生的政策十分及時,期待物價能儘快降下來。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袁紅英認為,物價過快上漲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對低收入群體的生活來説是個巨大的壓力,但長期來看如果農産品價格不能有效提高,也會影響到農民的增收和種植積極性,兩類都不富裕人群的利益衝突在這輪物價漲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調控鬆緊:經濟與民生的兩難困境

  除了炒作,流動性過剩成為這次物價上漲的眾矢之的。為此,國家今年已經加息一次,並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部分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已超過18%。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年內國家再次加息的可能性比較大,這些緊縮政策必將對並不“強壯”的實體經濟産生負面影響,保民生的同時如何保經濟,顯然是道難題。

  據了解,雖然貨幣流動性非常充足,但對於小企業和普通民營企業來説,今年的融資環境並沒有根本性好轉。“現在銀行都願意給大企業貸款,鎮裏的小企業只能靠農村信用社等機構貸款,費用算下來,年利率已超過11%。”山東臨清市昌瑞棉紡織産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陶金濤説,物價上漲導致企業今年的資金壓力很大。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的企業經營狀況並不樂觀。一季度全國24個地區工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02.6%,但這一指標上半年下降至71.8%,前三季度下降至53.5%。特別是生産資料價格增長速度超過終端産品價格上漲使許多企業陷入困局,今年1-10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0%,而生産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上漲5.5%。

  “PPI跑贏CPI,説明生産者的成本增加速度明顯超過了終端消費品的提價速度,這無疑會給企業經營帶來巨大經營壓力。”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企業的這種壓力在數據上已經有所體現,據財政部的數據,今年10月份企業所得稅已經同比下降8.6%。“加息、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過快、節能減排、産業結構調整慢等一系列問題都在制約中國企業的發展,雖然目前物價快速上漲,但並不是實體經濟過熱造成的。”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後馬紅瀚説,調控如果連帶打壓到實體經濟,那麼對民眾的影響就不是如何應對高菜價的問題,而是如何找工作的問題了。

  解決之道:“包容性增長”

  對於這輪物價漲跌中的“無奈”利益衝突,以及所帶來的宏觀調控兩難困境,有學者認為,除了貨幣因素外,還有長期以來社會分配不完善、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所帶來的矛盾積累等深層原因。

  馬紅瀚説,4.4%的CPI增速相對於歷史和國際上的情況,並不算什麼嚴重的問題,但民眾已經難以承受,説明我國民眾抵抗通脹的能力還不強,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對食品價格上漲的承受能力較弱,導致農民收入增長與市民正常生活不“包容”。

  “問題的關鍵在於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的恩格爾系數還很高,人們40%的消費用在食品上;二是人們近年來的收入和經濟增長相比明顯滯後,這兩者因素疊加,使農産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十分強烈。”山東省社會科學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藺棟華説,如果近年來收入能夠有效提高,人們對物價上漲的反應也就不會這麼大。

  統計數據也顯示,我國最終消費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有所下降,這一比例1981年為67.1%,2008年下降至48.6%,而目前世界平均消費率約為63%,發達國家都在70%以上。一些市民表示,收入增長緩慢的同時,住房、教育等硬性支出又大幅增加,可供人們真正消費的所剩無幾,期待人們的消費能力增長能與經濟增長更“包容”。

  對於如何減少實體經濟可能因調控受到的衝擊,袁紅英認為,政策調控時要充分考慮到政策實施的滯後效應,防止力度不當現象再次發生,對實體經濟産生不必要的衝擊。在調控的同時應儘量降低企業不合理稅費,優化企業環境,以實現穩定物價與經濟增長的“包容”。

  另外,一些專家認為,控制物價還要注重從源頭供給著手,特別是在部分農産品價格已出現同比下降的情況下,要儘量保證農民收益,防止明年因種植積極性下降導致價格更劇烈的波動。(袁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