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國際大行唱衰A股唱多H股 花瓶首席們意欲何為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6日 13: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朱益民 深圳報道

  核心提示: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國際大行此時唱衰A股、唱多H股,真實動機可能與小QFII處理審批有望提速有關。此時唱多H股的目的是吸引眾多資金流向香港市場。

  12月2日,隔夜大漲的華爾街未能激勵中國A股勁升,稍作上攻便逐波回蕩,全天波瀾不驚。

  所有人都在等待,期待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未來市場趨勢做出明確方向性選擇。

  近日,《人民日報》接連發表評論,大聲疾呼抑制通脹不能以犧牲股市為代價,公開主張中國股市應避免大起大落並令之成為增加人民群眾財産性收入的重要渠道。

  但耳目喉舌的正面引導並沒有讓飽受暴跌重創的股市明顯恢復信心,絕大多數國內研究機構的投資策略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採取謹慎態度,保持靈活倉位。

  值此市場信心匱乏、官方媒體努力為股市營造寬鬆環境之際,一些國際大行的經濟學家卻以中國通脹失控和流動性枯竭為由,聯袂唱衰A股、力捧香港H股。

  但其邏輯卻與顯著改善的中國宏觀經濟現實明顯背離。粉墨登場的首席們有何動機呢?

  國際大行唱衰A股

  當下,通貨膨脹——貨幣政策轉向——流動性緊縮已成為做空中國A股的最大邏輯,對通脹失控和流動性階段性短缺甚至枯竭的擔憂,始終為市場動蕩不寧的心魔。

  近日,一些國際大行所謂首席經濟學家對困擾中國股市穩定運行的上述問題大肆渲染,嚴重影響中國股市合理預期的潘多拉盒子正被悄悄打開。

  11月27日,新財富第八屆最佳分析師高峰論壇上,瑞士信貸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宣稱,“中國通脹會面臨半失控危機,通脹到明年6、7月份會接近6.3%左右。”

  他認為,在中國經濟增長局面維持較好、未來流動性收緊的背景下,雖然A股暫不會出現大熊市,但H股的作為將比A股大。

  基於中國經濟增長局面較好可以對衝未來流動性收緊,陶冬對A股並非完全看空,瑞銀中國區副主管張化橋則對A股趨勢絕對悲觀。

  27日同一場合,張華橋語出驚人,“未來三五年投資美國的機會比中國的更大,中國股市的錢不夠。”

  進一步流動性緊縮政策雖未出籠,張化橋已認為中國股市很缺錢。

  他強調,目前的中國股市和2000-2004年階段走勢非常相似。當時中國的宏觀經濟非常好,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是24%-25%,所有條件都好,可A股下跌五年。根源在於當初的實體經濟中通脹非常嚴重,遠高於官方數據。

  譬如,兗州煤礦2000年一號動力煤就賣110元-120元/噸,但2004年賣600元/噸,都是靠貨幣來潤滑這筆實體經濟的交易。原來只需要100元潤滑,但後來需要600元潤滑,貨幣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潤滑實體經濟。

  依據上述邏輯,他堅持認為,今天的情況跟彼時很相似,貨幣供應量28%-29%的增長不夠,完全保持真實的貨幣供應量增長不變,則很可能需要百分之三四十的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即使人民銀行什麼都不做,未來數年複合增長很可能出現一個問題:錢還是不夠,屆時如再緊縮,市場會雪上加霜。

  不過,張陶兩人有一個共同看法——由於中國大陸實行資本管制,熱錢進入的政策風險和資金成本較高,導致流動性“洼地”的香港市場成為海外資金投資中國成長的替代品。

  那麼,中國通貨膨脹到底會不會面臨失控危機,流動性是否如2004年般出現階段性衰竭,中國經濟的真實情況到底是什麼狀況呢?

  中國經濟現實

  12月1日,人民銀行副行長杜金富參加上海-巴黎歐洲金融市場論壇時表示,央行將進一步提高政策準對性和和靈活性,引導貨幣信貸穩步向常態回歸,貨幣政策調控效果已初步顯現。

  同日,商務部發佈的食用農産品和生産資料價格重點監測結果顯示,今年11月22日至28日,我國食品和生産資料價格雙雙回落。

  此外,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12月12日開始,降低“頭孢曲松”等部分“單獨定價”藥品的最高零售價格,涉及抗生素、心腦血管等17大類藥品。調整後的價格比現行規定價格平均降低19%。

  12月2日,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房四海教授向記者表示,“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目前中國CPI已達頂部,其峰值就在5%,高位持續時間或將在半年左右。”

  房四海對中國政府抑制通脹的政策組合拳充滿信心,他認為,中國通脹不會出現失控局面,更不會導致中國經濟硬著陸。

  國泰君安證券宏觀研究團隊最新研報預測:根據食品和生産資料價格指數,預計11月CPI為4.8%、PPI為5.1%,均比10月繼續上升,但12月CPI將降至4.1%、PPI將降至4.2%,即通脹將在12月短期企穩。

  不久前,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10月份金融機構新增外匯佔款為5190.47億元,為30個月來的單月新增之最,月度新增外匯佔款與2008年4月出現的前一個歷史高點5251億元相差無幾。

  國際熱錢涌入的現實與張化橋預測的中國貨幣供應短缺大相徑庭。數千億國際熱錢持續流入中國,人民幣外匯管制並沒有取消。因此,張陶兩人的香港市場為國際熱錢流動性洼地之説難以成立。

  耐人尋味的是,由瑞銀經濟學家汪濤、徐高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認為,中國經濟並沒有“過熱”,中國政府不會大幅收緊信貸。截至目前,CPI通脹率仍由食品價格推動,主要受惡劣天氣和自然災害頻發的影響。同時,國內食品價格長期向上調整的趨勢也是原因之一。到目前為止,沒有明顯跡象表明是貨幣超發和工資上漲推高通脹。與2007年不同,當前實體經濟並沒有“過熱”,食品所受的供給面衝擊也要小得多。

  一家知名國際大行居然對中國經濟發出截然不同的兩種聲音,其中暗含怎樣玄機呢?

  曖昧的唱衰

  2日,國內某證券公司不願透露身份的首席經濟學家對國際投行的觀點頗不以為然,“那些國際大行所謂經濟學家根本不能稱為經濟學家,這些人很多時候扮演的角色是市場營銷經理,通常是老闆先定調子,爾後他們就出來到處宣講。”

  如果上述人士對國際大行所謂經濟學家的認識客觀真實,那麼大行經濟學家對外發佈的觀點則值得深思。因為其背後的老闆是純粹商人,一旦研究結論與內在的商業利益挂鉤,則令投資者不得不深究其背後的真實動機。有媒體報道,近日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率銀行公會代表團訪問京滬,中央政府表示,支持香港離岸金融中心的建設,希望通過香港成熟的金融市場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平臺。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則承諾,將加快對“小QFII”的處理和審批。

  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國際大行此時唱衰A股、唱多H股,真實動機可能與小QFII處理審批有望提速有關。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熱錢紛紛從歐美撤離,大舉流入包括香港市場在內的新興市場,2009年以來,香港恒生指數的累計升幅遠超A股。

  上述業內人士強調,此時唱多H股的目的是吸引眾多資金流向香港市場,包括內地資本。而唱衰A股,不僅可以加速內地資金流向香港市場,而且會令A股繼續下跌,為小QFII低位建倉留下足夠空間。

  儘管業內人士的這一看法無可避免的帶有陰謀論之嫌,但國際大行的首席經濟學家或位高權重人士,披著專業、獨立客觀的外衣,所發表的貌似公允的研究結論,完全忽視中國政府抑制通脹組合政策初見成效這一重大現實,不能不讓國內投資者對其驚人言論的動機報以懷疑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