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6日 09: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國際船舶融資市場數千億的市場規模中,中資銀行佔有率只有5%,這和中國造船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幸運的是,中資銀行正在積極開拓這一市場,船舶融資結構和方式正逐漸走向多元化。”日前舉辦的“2010中國造船與國際船舶交易峰會”上,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林順輝説。
船舶融資“難啃”
據統計,全球船舶融資十大銀團今年上半年總融資額同比下降近六成。在此背景下,中資銀行悄然出手,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民生銀行等在內的數家銀行積極開拓出口信貸、船舶租賃等融資服務,融資額逆勢上行。
然而,對於大部分中資銀行來説,船舶融資還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中國現代船舶製造業興起較晚,沒有完整成熟的融資體系,稅務、保險、註冊、投融資沒有有效整合;船舶業融資動輒需要幾千萬甚至數億元的資金,需求巨大,且資金佔用週期很長,基本都在5年以上,這些都是制約因素。
“受利率變動的影響,銀行對這些風險難以掌控。而且一旦融資方出現債務危機,抵押船舶的變現過程十分漫長,只有通過交易才能實現。”林順輝表示,再加上棄船、拖延收船、訂單撤單、法律糾紛時有發生,部分銀行會更加審慎。
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市場的火熱,讓不少中資銀行發現了新的“蛋糕”。國內部分船廠和港航設備製造商紛紛加大海工領域投資力度。據德國勞氏船級社今年年初的統計,中國已有15家船廠投資大約400億元人民幣用於開拓海洋工程業務,中國海工企業的融資需求規模正在不斷擴大。
國外金融業低迷,傳統的船舶融資銀行在船舶融資領域實施了信貸限額政策,部分優質海洋平臺租賃和運營企業遇到融資難的問題,這也為中國金融和海工企業提供了一個好的“出海環境”。
不過,中國進出口銀行上海分行行長任生俊同時表示,中國金融機構在海工融資領域缺乏了解和經驗,對境外平臺運營商的資信也難以把握,不敢貿然試水。
任生俊表示,世界上很多海洋平臺融資較多采用租賃模式,創新融資租賃貸款品種是船舶融資的又一支撐力量。他透露,中國進出口銀行將繼續推動海工信貸資産證券化,開發能上市交易的結構性金融産品,藉以分散風險。
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