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銀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抉擇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6日 09: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金融危機引發了全球對金融監管的反思,催生了《巴塞爾協議Ⅲ》的出臺。上月,《巴塞爾協議Ⅲ》在韓國首爾舉行的G20峰會上獲得正式批准。對於我國的銀行業來説,如何適應新的約束條件、外部環境和社會需求,如何據此把握轉型的方向,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命題。近期,中國金融40人論壇理事、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在第一期“CF40季度午餐會”上,以“加快轉型:中國銀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抉擇”為題、以招商銀行二次轉型為例,進行了演講,經主辦方許可和講者審核,本報予以編輯發表,演講內容完整版及現場對話請參見www.cf40.org.cn。(曹理達)

  美國作家博西迪和查蘭的著作《轉型》一書曾如此解釋轉型的意義:“在變革快如閃電、形勢瞬息萬變、競爭激烈、價格下滑、利潤被壓縮的時代,以往的做法和熟悉的管理辦法已不再靈驗,於是,企業轉型變得至關重要。”作為招行行長,我對此有切膚之感。現階段中國銀行業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然而在當下這一大環境中,加快轉型,才是中國銀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抉擇,事關中國銀行業的生存。

  銀行業的生存空間

  正發生深刻改變

  對於銀行而言,要贏得生存發展空間,必須適應自身所面對的約束條件、外部環境以及社會需求。約束條件方面,要著重分析董事會與監管當局的具體要求;外部環境方面,要密切關注整個宏觀經濟金融形勢;社會需求方面,要前瞻性地分析客戶群的需求,準確把握社會金融需求的變動趨勢,這對於銀行業尤為重要。現在這三個方面都在發生著變化。

  首先,中國銀行業所面臨的約束條件已經發生改變。在剛剛結束的G20首爾峰會上,巴塞爾協議Ⅲ獲得通過。巴塞爾協議Ⅲ涉及幾項核心指標,如資本充足率、動態拔備率、杠桿率、流動性比率。在這些指標中,4%的杠桿率及流動性比率(含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資金比率兩個指標)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不大;然而資本充足率及動態拔備率這兩個指標將會給中國銀行業帶來嚴峻挑戰。

  根據巴塞爾協議III的規定,銀行普通權益資本充足率的最低標準要達到4.5%,一級資本充足率要達到6%,總資本充足率要達到8%,另外資本留存要達到2.5%,反週期緩衝為0-2.5%,系統重要性銀行要再加上1%。為順應國際監管規則的新變化,我國銀監會明顯加大了監管的力度。銀監會正在研究梳理我國資本監管政策規劃,統籌考慮1988年資本協議、新資本協議和監管新規劃的要求,審慎設定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對所有銀行實施留存資本緩衝要求,並考慮對系統重要性銀行設置附加資本要求,通過資本監管實現微觀審慎和宏觀審慎監管目標。商業銀行面臨的監管壓力特別是資本監管的壓力不斷增大。

  另外,就是動態拔備率的問題,以前的要求是針對不良資産提取拔備,即要求貸款損失準備金佔不良貸款的比例原則上不低於150%,現在則增加了針對貸款餘額提取拔備的要求,即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佔貸款餘額的比例原則上應不低於2.5%,按兩者孰高的要求執行。從這種角度看,過去質量高的銀行現在面臨的挑戰更大,而不良資産多的銀行境況反而要好些。目前中國銀行業的資産還是以貸款為主,風險資産佔比較高,這和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相一致的,但是上述監管環境的變化已勢在必行,對我國的商業銀行,無論是在資本管理方面還是盈利能力方面都將産生很大的衝擊。

  其次,中國銀行業所處的外部環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一是市場利率化進程不斷推進。目前中國只有存款準備金率及存貸款率沒有放開,其他的同業拆借、票據貼現、轉貼現、國債及公司債都放開了。中國的利差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是很大的,這是目前中國銀行業盈利的重要現實基礎。然而利率市場化是必然的趨勢,我國銀行業必須對此制訂出一定的應對之策。

  二是中國銀行業正經歷著脫媒的考驗。脫媒分為兩種,資本性脫媒和技術性脫媒。

  資本性脫媒是由於直接融資市場的興起而引起的。資本性脫媒首先體現在銀行面臨資産、負債兩個方面的去仲介化。資産方面,客戶通過發行債券償還銀行貸款,不利於銀行的信貸資産增長。譬如招行的許多優質客戶,一旦被批准發行債券,就立即還掉銀行貸款。負債方面,根據這兩年的存款,特別是今年的存款數據來看,銀行業面臨著很大的困境。在流動性如此寬鬆的境況下,銀行存款負債卻面臨困境,其主要原因就是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及私募基金的興起,加之通貨膨脹率10月份已達4.4%,遠遠是負利率了,這就導致銀行儲蓄失去了吸引力。同時,金融脫媒必然使銀行傳統利差收入比重不斷下降,如果沒有其他非利差收入補充,整體利潤水平就會受很大影響。

  技術性脫媒發端于銀行的支付仲介功能。支付本身是借助於IT系統支持,但這一功能過去一直都是由銀行壟斷。不過現在情況也有所轉變,阿裏巴巴的第三方支付,就已經迫使銀行讓出一部分支付平臺功能了。第三方支付增長率非常驚人,四年年均增長100%,2009年第三方支付總額達5550億,今年肯定能突破1萬億,這對銀行業的傳統職能構成了嚴峻挑戰。

  最後,中國社會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將進一步加劇。

  一是中國銀行業正面臨著新的機遇──財富管理業務。近年來,中國家庭財富增長很快。去年中國個人財富增長超過英國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從招行本身的經驗來看,我們的私人銀行開業運營不到兩年,凈資産在一千萬人民幣以上的客戶擁有量就達到了1.2萬戶,而且還在迅速增長。從理財産品來看, 2005年理財産品總量2000億,2006年4000億,2007年1萬億,2008年3.7萬億,2009年5萬億,今年遠遠超過5萬億。過去這五年,招行賣理財産品的中間收入年均增長150%,在此之前理財産品在我們的非利差收入中佔比不到5%,現在是25%。

  二是中小企業的業務需求迅速增長。十七屆五中全會上中央做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決定。這意味著未來中國將不再單純追求GDP指標,單純依靠大規模上大項目拉動經濟了,會更多地轉向結構調整。結構調整的一個趨勢是中小企業會加快發展,其金融需求也相應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上述三個方面提出了中國銀行業所面臨的五大問題:一是約束條件,關乎到巴塞爾協議III;二是利率市場化趨勢逐漸明朗;三是社會金融需求在一直變化;四是中國經濟正面臨著結構調整;五是中國銀行業正經歷著大的金融環境的改變,即脫媒。銀監會王兆星副主席最近提到五個不可持續:第一是過度依賴貸款增長的粗放模式不可持續;第二是過度依賴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續;第三是過度依賴於對大企業、大項目、包括政府背景項目貸款所産生的增長和盈利不可持續;第四是單純或者過多地寄希望於未來進行跨越式經營和業務雷同情況下的同業惡性競爭不可持續;第五是快速的信貸擴張、資産擴張,依靠頻繁的融資進行支撐的模式不可持續。對於中國銀行業來説,面對上述五大問題,以往的經營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改變經營模式 加快銀行業轉型

  中國銀行業要與時俱進,改變以往的經營模式,第一要切實轉變思想觀念,第二要進行持續的創新,第三要不斷提升管理水平。

  轉變思想是銀行轉型的首要問題。我們必須將依靠規模擴張、速度衝刺的傳統觀念轉變過來,這一過程有很多的困難需要應對。

  招商銀行經歷過兩次轉型。第一次轉型是在六年前。當時中國銀行業同質化問題嚴重,客戶幾乎都是大企業,零售業務基本沒有,中小企業無人問津,利差收入佔90%以上。在研究西方銀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招行實施了第一次轉型,優化業務結構、大力發展零售業務、中小企業業務和中間業務。截至去年年底,招行的零售業務佔比已超過30%,非利差收入佔比超過20%,中小企業業務佔比達到50%,雖然與西方先進銀行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考慮到我們是分業經營,而且國人的消費觀念與西方也不一樣,所以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成績了。

  第二次轉型是基於資本收益率的考慮。在以往的經營理念下,風險文化在銀行業中廣為盛行,大家都選擇低風險的大企業。雖然大企業風險較低,但它要價比較高,利率可能下浮,中小企業風險偏高,但它的利率可以上浮。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一個沒有細菌的真空環境下生存,一旦受了感染就很容易崩潰;如果總不到水裏面游泳,也永遠學不會游泳。對於銀行來説,總經營低風險業務,就學不會風險定價。好的銀行是會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取得一個最佳平衡的,要在容忍一定風險的情況下,追求收益最大化,這時反過來收益也可以把風險覆蓋掉。特別是在巴塞爾協議III下,銀行為了生存,必須要求同樣的資本消耗能夠産生更高的回報。因此,招行提出第二次轉型,旨在把銀行從真空的無菌環境中釋放出來,降低資本消耗、提高風險定價能力,做到風險可控、降低成本,最終提高資本回報率。

  持續創新方面,這麼多年招行之所以能夠發展得比較穩健,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研究需求,經營業務具有前瞻性。力爭做到“早一點、快一點、好一點”,一卡通、一網通、信用卡、財富管理、私人銀行等業務,都是遵循著這樣的戰略。近年來,研究年輕人的需求對於商業價值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年輕人的特點是著重于未來、理想化、科幻化,而且羊群效應比較明顯,你看我也看,你買我也買,迅速傳染。同時,現在的年輕人的消費支出水平遠大於收入水平,有錢就投資,沒錢就透支。招行信用卡正是基於這樣的需求研究發展起來的,我們的信用卡四年時間就實現了盈利,正是得益於透支利息。

  中國銀行業的管理水平還要繼續提升。中國銀行業的管理水平相比西方還有很大差距,因此轉型在表面上注重的是各類經營指標,但實質上是要求提升管理,包括資本管理、風險定價管理、成本管理等。成本管理的目的是通過資源整合、流程改造、人工效能的充分發揮等手段,來降低成本。儘管中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中損失很小,我們甚至引以為傲“風景這邊獨好”,但是,我們需要明白,這其中雖然的確有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成就,但是能規避風險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的國際化程度很低,進入次債市場的銀行不多,沒有到大海中游泳,就不可能被淹死。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中資銀行的管理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銀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