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央行官員頻提“常態”“穩健”貨幣政策轉向?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2日 08: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從“適度寬鬆”到“回歸常態”,近日來央行領導人在各個場合的密集表態,暗示著我國的貨幣信貸政策轉型已經悄然啟動。

  雖然不知道央行手中的牌將按何種序列打出,但控制流動性、抑制通脹無疑是其核心目的。

  央行人士密集“吹風”

  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杜金富在參加一個論壇時表示,央行將進一步提高政策針對性和靈活性,引導貨幣信貸穩步向常態回歸,貨幣政策調控效果已初步顯現。

  “目前中國國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根據新形勢央行將進一步提高政策針對性和靈活性,綜合採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及利率等工具加強宏觀調控,引導貨幣信貸穩步向常態回歸。”杜金富表示。

  事實上,近日多位央行官員都對貨幣政策發表了看法。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馬德倫此前表示央行一直對物價、流動性、經濟增速等經濟指標保持密切關注,會根據形勢的不同變化採取相應的措施。他指出,央行時刻關注整個國民經濟的態勢,在第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一次加息之後,監管層對於保持貨幣穩定,促進經濟增長的目標始終如一。

  央行副行長胡曉煉也曾表示,應對發達經濟體低利率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管理流動性,央行將繼續靈活運用存款準備金、利率等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同時建立宏觀審慎的管理框架。她強調,央行將“繼續引導貨幣信貸向常態水平回歸”。

  11月30日,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在央行主辦的《金融時報》發表 《再論向穩健的貨幣政策轉變》,指出應該“明確宣佈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管理好通脹預期。”他表示,“現在大家説的引導貨幣信貸回歸常態,實際上就是向穩健的貨幣政策轉變。”

  他認為存款準備金率仍有上調空間,並建議建議改變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允許存款利率向上浮動一定幅度。這樣,既有利於改變負利率狀態,抑制通貨膨脹,也能有效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

  “穩健”結果可能偏緊

  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到2008年,央行一直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自2009年至今,央行對貨幣政策的表述一直是“適度寬鬆”,但在今年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首次提出 “引導貨幣條件逐步回歸常態水平。”

  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認為,2003年以來,“常態”的貨幣口徑是寬的。但某些時間段是極寬的。回歸常態,是回歸常態的“寬”,而不是意味著貨幣口徑的“寬嚴”尺度的逆轉,“我理解的常態是,未來的貨幣條件要能維繫當下人民幣資産的估值水平。”他表示,這是因為宏觀決策者不希望看到資産泡沫的剛性破裂,因為隨著人民幣資産估值下沉,土地市場將落入谷底,政府平臺債務將演變成銀行的幽靈,而使得整體信用陷入收縮,因為中國銀行信貸的90%是以人民幣資産作為抵押而發放的,經濟有可能失速而硬著陸。

  “穩健的含義比較多,但最終的結果很有可能是偏緊的。”渤海證券宏觀分析師杜徵徵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樣表示,緊縮的前提是經濟進入平穩增長期,所以明年的貨幣政策應該還是走一步看一步,整體來看上半年會較緊,打壓通脹,下半年可能隨著國際經濟的變化會有所放鬆。”

  或將建立逆週期信貸調控機制

  杜金富於12月1日指出,貨幣政策調控效果已初步顯現,但是並未作出進一步解釋。

  盛松成在文章中稱,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必須考慮商業銀行的貸款發放、盈利及其與監管政策的銜接情況等。從歷史上看,1998年以前,我國銀行的實際存款準備金率曾經高達20%(法定準備金率加超儲率)。因此,存款準備金率仍有上調空間。

  此外,他還指出“當前為了抑制貨幣信貸的快速增長,中央銀行除了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央行票據、法定準備金率、利率等常規工具外,還應該積極研究運用宏觀審慎政策工具對金融機構進行調節,引導貨幣信貸回歸常態。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的運用也是金融機構加強風險管理、避免風險積累、保持金融穩定的需要。”

  在上月出臺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構建逆週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成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

  央行行長周小川曾公開表示,“中國的國情決定了金融體系的穩健性與宏觀經濟政策的關係更為直接和密切,銀行信貸在全社會融資中佔比很高,信貸波動與經濟週期變化和系統性金融風險之間有很大關係,因此建立逆週期信貸調控機制是中國加強宏觀審慎政策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