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2日 08: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截至12月1日,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限售股解禁已經滿月。
本報記者統計發現,在這場創業板的財富盛宴裏,以創投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大快朵頤”,成為了創業板首批限售股解禁後減持獲利的超級贏家。
包括上海力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力鼎投資)、重慶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重慶風投)、深圳市創新資本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深圳創新投)以及深圳市達晨財信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達晨創投)等在內共計有十家創投機構11月減持股份208.74萬股,累計套現超過5億元(詳細名單見附表)。
如果按10月末收盤價計算,創投機構在11月1日解禁的28家創業板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流通市值逾82億元。
華泰聯合分析師劉湘寧認為:“創投機構之所以成為了創業板公司限售解禁減持的主力,是由其本身的投資特點所決定的。截至目前,創業板公司中創投機構以及個人股東持股比例相對較高。”
雖然上市後賣出股份是創投機構主要的推出路徑之一,但是創業板公司的高估值無疑為創投機構減持衝動火上澆油。
從PE估值來看,創業板66倍的TTM市盈率顯著高於中小板的46倍和滬深300的17倍。從PB估值(2009年凈資産)來看,創業板11.4倍的市凈率高於中小板的7.9倍,也顯著高於滬深300的2.9倍。即使按PEG考慮,2010年一致預期創業板為1.7,也高於中小板的1.03和滬深300的0.53。
截至目前,今年在國內上市的98家企業共為PE行業的機構投資者帶來了超過10倍的回報。
深圳創業投資公會常務副會長王守仁表示,創投資金進入實體企業後,創業板提供了很好的一個變現通道。他指出,貨幣資金進入實體企業後,變為産業資本,公司上市了又轉變為證券資本,在證券市場上拋售後,再重新變為貨幣資本,資金實現了保值增值,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