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1日 08: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11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作出修改。會議指出,修改後的規定草案將相互串通、惡意囤積、捏造散佈漲價信息以哄抬價格、牟取暴利的行為作為懲處重點,加大了處罰力度。網民認為,此次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對《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作出修改,表明穩物價保民生組合拳將繼續發力。
穩物價是“保民生”重中之重
“與之前的兩次通脹(2003年和2008年兩次通脹)不同,今年物價上漲的特點是輪番上漲,糧食、蔬菜、肉類、棉花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快速上漲,這在歷史上比較少見。另外,需要引起重視的是,10月份非食品類的價格也開始出現上漲。努力減緩通貨膨脹對民生的衝擊,已成為近期宏觀經濟調控的關注重點。”新浪博主“陳田猛”認為。
有網民表示,當物價的上漲影響到廣大群眾的基本生活時,國務院及時出臺有力舉措。北京部分批發和零售市場的蔬菜價格均出現小幅度下降,2元以下的蔬菜不在少數。糧食、豬肉價格漲幅已趨緩。
警惕行政手段“副作用”
“歷史來看,行政手段對抑制物價在短期內比較有效,中長期來看仍取決於市場良性的供需循環。從中長期來看,農産品價格的高低取決於市場良性的供需循環。如一味靠政策扶持生産或補貼流通環節,那會造成供需實際的不平衡,對抑制物價效果甚微。”新浪博主“陳田猛”認為。
還有網友認為,對於中國這個行政執行力比較強的國家,實施“價格管制”可能效果會比較明顯,但這治標不治本,只能起到短期抑制價格的作用,而造成價格上漲的因素並未消失,同時也會損害市場運行機制,會留下諸多後遺症,如果拿捏不當將有可能會“把聾子治成啞巴”。
網易博主“爾希”認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在分配方面是有問題的,分配過多地向政府和企業傾斜,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顯然落後於經濟增長速度,也落後於物價水平的上漲速度;於是,就出現了只見肉價上漲,不見錢包變厚的情形了,購買力相對下降了,短期內只能把物價降下來。其實,長期來看還是應該建立一種居民收入隨經濟發展不斷增加的機制,使得經濟發展果實真正做到全民共享!
根本在於管理貨幣
有網民表示,行政手段與市場手段“貨幣政策工具”使用應雙管齊下。由於流動性過剩是引發通貨膨脹和資産泡沫的罪魁禍首,因此在“疏導”農産品流通環節和價格監督的同時,控制流動性顯得尤為重要。預判貨幣政策還是會使用組合拳,一方面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還會更大,另一方面存款準備金率由於其作用直接、效果明顯、副作用小的優點,仍將作為最重要的手段被多次使用。
“人們看到目前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政府用濫發貨幣抵消普通百姓的收入;商人用漲價抵消流動性過剩的威脅。最後,只有弱勢的普通百姓才是最終的受害者。控制物價的根本措施是,管理貨幣。而更根本的措施是,不要跟著美國的貨幣理論走,要創造中國自己的貨幣理論。”新浪網友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