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1日 07: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日報
時至“十一五”收官、“十二五”開局的歲末年初,通脹正在成為中國經濟遭遇的一場攻堅戰。要打贏這場攻堅戰,需要攻防並重、堵疏並舉,深化認識,做足制度文章。
7月以來,國內物價漲勢加快,引發了市場的一連串反應,也引起了決策層的高度重視。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作出專門部署併發布通知,還派出了督察組分赴各地檢查;發改委迅速行動,以行政之手調控物價;央行則動用貨幣工具回收市場流動性在10月份加息的基礎上,11月份一個月內兩調存款準備金率。
11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抑制物價再出重拳,《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將作修改,對違法違規的價格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會議指出,此前出臺的若干政策措施,主要是運用經濟和法律的手段,同時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不過,在輿論界乃至學術界,對於當前形勢則判斷不一,通脹的程度及成因仍有爭議,對於治理通脹的政策措施和手段更是分歧巨大。
國內的房價問題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歷經幾輪調控週期依然未解;眼下的物價問題則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原因一在其突發性,二在其綜合性,情況更加多變複雜。
弗裏德曼説,“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個貨幣現象。”那麼,當前“中國式通貨膨脹”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該採取怎樣的策略?有兩點需要注意。
一是打防並重,這是首要的認識問題。“打”是指針對影響物價的不合理因素,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規的價格行為,同時有針對性地解決影響物價平穩的偶然性因素;“防”是指基於物價上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因素,重新調校政策目標,合理引導公眾的通脹預期。
當前這一輪“中國式通貨膨脹”,成因交織複雜,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既有不合理因素,也有合理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發達經濟體復蘇乏力而且深陷量化寬鬆不能自拔,如美國推出二次量化寬鬆政策(QE II)。一方面,經濟復蘇不同步加劇了全球經濟結構失衡的老問題;另一方面,又帶來流動性氾濫並涌向新興經濟體市場的新矛盾。
內部因素中,則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不合理因素。如農産品價格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就有部分合理的成分。但是,惡意囤積、哄抬價格、串通漲價、牟取暴利等違法違規的行為,則是不合理的因素。
當前在輿論界乃至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通貨膨脹歸根結底“只”是一個貨幣現象,因此要想治理通脹,只能通過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手段,即果斷而堅決地緊縮銀根。這種判斷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形成通脹的偶然性和不合理性因素,行政干預等手段對這種價格現象的干預更為直接有效。
一個例證是,“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蘋什麼”、“糖高宗”、“油你去”、“煤超風”等網絡熱詞,勾畫了一幅遊資瘋狂炒作的路線圖,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點。此外,以“兩桶油”為代表的部分壟斷國企行為失當,也構成物價上漲的部分不合理因素。
二是堵疏並舉,重在做足制度文章,既是短期的戰術舉措,更是長期的戰略考慮。
“堵”是做減法,除了查處違規、價格干預等法律和行政手段,從經濟手段尤其是貨幣角度來看,短期內可通過加強資本管制,打擊熱錢流入和限制短期資本流動;從長期來看則是要進一步推動我國匯率市場化以及外匯管理制度改革。
“疏”則是做加法,中短期內要通過財政政策、産業政策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投向實體經濟領域,同時健全完善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利用充裕的流動性加快建設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長期則是實質性推進“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進程,打造一個和諧發展的大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