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亞行探路氣候南南合作 中國或為技術轉移橋梁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30日 09: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南北技術轉移一直是氣候談判的焦點之一,或許發展中大國作為轉移的一個橋梁,成為破題的關鍵。

  “中國是南南合作的關鍵點,只有中國有能力吸收先進技術,形成市場規模,最後降低成本。”亞洲開發銀行首席能源專家翟永平對本報記者表示。

  在翟永平看來,如何實現南北合作與南南合作的嫁接,得抓住中國或印度等具有大市場的國家。因為這類擁有大市場和生産能力的國家作為轉移的中間平臺才能夠成功。

  “只有這樣的技術轉移才是有效的。”翟永平表示,在二十多年的工作實踐中,見過太多失敗的技術轉移。

  先南北(發達國家轉移到中印等大國)轉移,再南南合作,或許是一條技術轉移的破題之路。其中,對南南合作的模式探討,亞洲開發銀行已經在起步。即大湄公河次區域(GMS)低碳技術轉移計劃(South South Know-how transfer,簡稱SSKT)已啟動。

  南北技術轉移橋梁:

  有大市場的國家

  在氣候談判中,南北技術轉移一直是發展中國家力爭的重要訴求。

  日前商務部國際司司長俞建華公開表示:目前全球76%的技術轉移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之間進行,南北技術轉移只佔到了4%。這樣的數字證明,目前南北合作的規模令人擔憂。

  同時,南北合作的質量在翟永平看來也前途甚憂。他以亞洲發展銀行在菲律賓一個島嶼上參與建設的太陽能發電項目為例説明:“一共投資50萬歐元,每天提供87千萬時的電能,87度電供島上250戶家庭使用。”

  50萬歐元還不包括這套從比利時遠道而來的設備的維修費用:換太陽能組件要900萬比索,換電池需300萬比索,更換反用流換器需要200萬比索。這些零件的壽命為10-25年不等。這樣算下來,加上現有的進出口關稅等等費用,當地居民使用1度電的價格為1美元。

  “昂貴的價格導致島上最終只有130戶家庭選擇了接通電網,而每戶每月平均用電為2.7度。如果把公共用電除去,每戶每月只用1.2度電。”翟永平表示。

  事實上,南北技術轉移已走入了僵局:設備在當地的適用性差,專利費昂貴且限制頗多,維護成本高。

  其中,最為不可逾越的障礙是鉅額的專利費用。翟永平亞行甚至在考慮,專門幫助發展中國家支付這筆專利費,但這個方法依然是“治標不治本”。

  在他看來,南北轉移中的“南”,目前只能在“金磚四國”(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和“未來11國”(孟加拉國、埃及、印尼、伊朗、韓國、墨西哥、尼日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土耳其和越南)中實現。而一些發展中的小國,只能靠南南合作。即必須依靠大市場的國家形成有落差的轉移。

  “中國在很多民用低碳技術上都有優勢,技術適用,價格較低,這樣的技術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非常有競爭力。”翟永平向記者表示,如沼氣、風能、太陽能等領域,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和強大的製造能力。

  至於南南轉移中的知識産權問題,翟永平表示:“有的時候可能都不涉及知識産權轉移,只是工業轉移。只要技術不高端,就可以進行生産轉移。”

  大湄公河次區域

  SSKT啟動

  南南合作上,亞行已經開始探索相應的模式。

  據本報記者獲悉,亞洲開發銀行在大湄公河次區域開展了低碳技術轉移試點項目,目前已到了項目招標階段。試點共包括六個國家及地區:柬埔寨、緬甸、老撾、泰國、越南和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省。

  翟永平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在大湄公河次區域進行,主要原因是:這6個國家基本代表了發展中國家目前面臨的三大挑戰。

  首先是生存挑戰,如緬甸和柬埔寨,大部分居民還未用上電。其次,面臨低碳發展困境的國家,比如越南和老撾,碳排放量很低,但卻因沒有相應的技術而無可避免地走向一條高碳發展的道路。

  此外,就是像中國和泰國這樣的國家,兩國發展實力相對較高,居民通電率都達到了99%。但同時其人均碳排放量和單位GDP排放量也都是六國中最高的。

  “中泰恰恰是技術轉移的好平臺和技術輸出國。” 翟永平表示,大湄公河次區域SSKT試點計劃也正好落在東盟自由貿易區之內。

  據悉,該試點計劃內容包括:設定本地區改善民生、降低能源貧困的目標(在2020年前100%人口全部通電)。目前,老撾的居民通電率為55%,柬埔寨只有24%,而緬甸只有13%。在翟永平看來,這其中的市場不言而喻。

  其次,評估GMS各國新能源的資源潛力,並繪製本地區的新能源資源地圖,作為企業投資的依據。同時,進行技術評估,建立本地區新能源發展目標以及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所必須的技能轉移。

  再者,建立新能源技術轉移的“商業模式”,明確政府、企業在其中的作用。針對各類新能源技術的轉移和應用,建立南南合作的技能轉移模式。

  在具體實施上,翟永平表示,亞行將會至少資助建立5個專項試點項目,“地點肯定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撾。只要是適合百姓使用的新能源技術均可,如沼氣、小型水電、小型風電以及太陽能等民用節能技術和設備。

  市場前景還未引起重視

  儘管亞行已看準了南南合作的市場前景,但還未引起業內廣泛的興趣。

  據悉,亞行剛剛在11月中批准了1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在未來6個月內招聘諮詢公司協助湄公河各國實施試點,為期兩年。

  而這100萬主要用於建立技術交流平臺,做技術評估等。翟永平表示:“大概會拿出二三十萬去做專項試點項目,這幾個項目是完全免費的,只是為了證明這樣的技術轉移模式的可行性。”

  “一百萬花完之後,再往下走就需要企業的介入。這個項目大概明年上半年開始招標,希望在2-3年內建立一個完善的市場模式。”翟永平説。

  但令翟永平焦心的是,目前企業的介入不夠,尤其是中國企業。

  翟永平分析,事實上,該模式中,就泰國、中國的企業而言,輸出是可用的中低端技術,不需要核心技術。因為核心技術對緬甸、柬埔寨等國而言,也用不起,也沒必要。

  “市場是可以盈利的。”翟永平表示,中國新能源企業未能對此有興趣,一是因為很多企業沒有意識到中低端的技術就可以輸出;二是,很多企業認為是做慈善,是技術捐贈。

  “目前可能沒有形成規模的市場讓企業去做。但是這樣的項目可以讓1個國家變成6個,”翟永平直言,“長遠看,市場和成本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認為企業可能在這方面要多一些戰略眼光。”

  翟永平表示,該模式如果成功,亞行希望向南亞繼續推廣,當地政府與亞行會跟進貸款擴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