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石化三步坐莊柴油荒揭秘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9日 11: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從上海到南通的高速公路上,每走一段都能看到這樣的電子指示牌提醒:下一加油站無柴油供應。而全國各地,因買不到柴油而導致的企業停産事件更是層出不窮。這一切,都是因為眼下的“柴油荒”。

  “‘柴油荒’的根本原因是由中國石油行業市場壟斷造成的。”在前不久召開的“2010年中國石油市場年會”上,全國工商聯石油商會副會長齊放再次炮轟兩大石油集團和中國石油管理機制。

  就在石化雙雄將“柴油荒”原因歸結為拉閘限電及民間遊資炒作等因素時,卻成為領到“柴油荒”事件首張罰單的企業。11月23日,國家發改委通報了6起近期查處的柴油價格違法典型案件,涉案8家企業,中國石化、中國石油旗下企業各佔兩家。

  不過,在“柴油荒”上演的同時,隨著國內成本油價格10月26日的上調,中國石化的煉油業務進入盈利區間,而此次油價的上調,將原油價格上漲的因素基本覆蓋,從而保障2010年四季度的煉油盈利能力。

  在高華證券分析師看來,“中國石化的利好將強于中國石油”。而湘財證券分析師王強表示,此次上調油價將提升中國石油毛利約2美元/桶。“預計煉油毛利每增加1美元/桶,將抬高中國石化2010年和2011年的盈利預測,分別為12%和11%”。

  “柴油荒”莊家

  11月中旬的連續幾天,湖南嶽陽貨車司機尹師傅因為加不到柴油而煩惱。他每天淩晨四五點起床到加油站排隊,一直等到下午4點多才加到柴油。

  尹師傅開的貨車要加滿油至少要1500元柴油,但好幾次他只在加油站加到200元柴油。尹師傅告訴《投資者報》,目前湖南多家加油站外,等待的貨車排起了長隊,但加油站均表示“沒有柴油”。

  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這場柴油荒呢?11月23日,國家發改委通報了6起近期查處的柴油價格違法典型案件,涉案8家企業,中石化旗下企業佔兩家。

  “如果‘柴油荒’是一場人為炒作的話,那麼有坐莊能力的企業只有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了。”一名業內石油專家對《投資者報》表示。

  一位中國石化系統內人員透露,石化雙雄操控柴油價格手法大致分為三步。第一步主營企業開始在6、7月份柴油需求淡季逐步囤積和購進柴油,積累一定庫存導致市場柴油供應出現適度的柴油緊缺。

  第二步到9月底後,市場開始逐漸轉入柴油需求旺季,此時開始小幅抬高報價。

  第三步則是待柴油需求旺盛之後,捂油惜售,有油不賣,不一次性給貨車加滿油,導致更多沒有一次吃飽的貨車不得不加大加油頻率,出現加油站外排隊等待加油的繁榮假象。這三步之後,最終結果就是現在的柴油荒,柴油價格批零倒挂,主營單位卻賺得盆滿缽滿。

  據公開信息顯示,中國石化等主營單位的柴油庫存已經連續幾個月下降,其中中國石化的柴油庫存已經從5月份開始連續5個月下降,累計跌幅達到26%。庫存連續下降與上述人士所稱的淡季補充庫存似乎自相矛盾。但今年6、7兩月的柴油表觀消費量卻印證了上述觀點。

  統計局和海關總署數據顯示,6月份國內柴油産量為1333.8萬噸,進口柴油數量為8.3萬噸,出口柴油數量為26.9萬噸,6月柴油表觀消費量為1315萬噸左右。照此計算,7月份國內柴油表觀消費大致在1300萬噸左右,8月基本略低於這一數字,而到了9月份這一數字變為1289萬噸,基本呈現遞減態勢。

  對於此前中國石化認為拉閘限電是引發柴油荒的原因,多名業內人士對《投資者報》表示,這是不可能的。據介紹,按照正常成本産出計算,一升正常零售價6.5元的0號柴油可發4度電左右,一度電成本折1.6元,而正常的工業用電價格則在0.7元左右。“至少高出一倍的電價表明,一個工廠不可能連續兩個多月靠柴油發電。”

  在各方壓力下,中國石化表示,11月計劃銷售柴油同比增長23%,生産柴油同比增長11%,並將加大柴油進口量以彌補國內供需缺口。

  油價上調覆蓋成本增長

  “柴油荒”上演的同時,隨著國內成本油價格10月26日的上調,中石化的煉油業務進入最佳盈利區間。

  事實上,煉油業務的盈利水平決定著中國石化的整理業績走向。10月28日,中國石化發佈三季度業績,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4萬億元,同比增長59.8%,實現凈利潤為563.97億元,同比上升11.6%。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中國最大的煉油企業,中石化前三季度在煉油方面的收益為84.91億元,同比減少60.6%。

  公司表示,國際原油價格一直維持在8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運行,是導致中國石化煉油業務收益減少的直接原因。中石化財務總監王新華當時表示,“如果再不調整成品油價,煉油業務就是虧損的”。

  結果,成品油在中石化的期待中上調。發改委宣佈,自10月26日零時起將汽、柴油供應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30元和220元。分析人士稱,現在的原油價格已經基本上接近中石化的盈利平衡點。

  作為今年內第三次調整油價,此次“從時機上看,發改委在進入調價窗口(升幅超4%)後兩周左右宣佈調價,滯後期縮短”。10月26日,中金公司發佈的一份有關成品油提價的研究報告指出。

  “假如沒有升值影響,人民幣計價的原油進口成本上漲將達到每噸330~340 元。人民幣升值抵消了近110元/噸的漲價壓力。”中金公司分析師關濱認為。

  事實上,此次油價的上調,基本就能將原油價格上漲的因素覆蓋,可以保障中石化煉油業務今年四季度的煉油盈利能力。王強表示,調價將直接利好國內兩大煉油巨頭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據其測算,理論上可靜態提升煉油毛利約2美元/桶。

  爭奪油氣勘採

  上遊的油氣勘探開採業務是石油企業利潤最高點,與以産油為主的中國石油比,以煉油為主的中國石化主要靠從國外進口原油,上遊採掘業務成為其短板,目前原油自給率不足30%,這不僅低於海外大公司的標準,也遠遠落後於國內其他兩大競爭對手中國石油和中國海油。

  中國石化自2005年起,所需原油的50%以上完全依賴進口,上遊業務僅佔全部業務的兩成,産業鏈條嚴重失衡。“中國石化雖然資産規模大,終端強勢,但盈利能力明顯不如中國石油和中國海油,國際油價一漲就虧損。”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助理主任郭海濤此前表示。

  與郭海濤觀點對應的事實是,2008年上半年,國際油價從每桶100美元瘋漲至每桶147.27美元,中國石化當年巨虧1144億元。2009年,中國石化對外原油依賴度更高達82.6%。

  “這一不足令中國石化在業績增長上顯得十分被動,因此近兩年加大了對上遊業務的關注。”中國石化集團一市場人士11月底對《投資者報》表示。據其介紹,由於全球可開採油氣資源儲量日益減少,為保障石油企業可持續發展,此前石油勘探開採劃疆而治的局面被逐漸打破。“現在只要能拿到資源,三家石油公司均可參與,也得到監管層默許。”

  由於國內區塊的勢力範圍早已劃定,中國石化不得不將觸角伸向海外。正式大規模收購始於2009年8月18日,在“價格過高”的質疑聲中,中國石化以創紀錄的72.4億美元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獲取伊拉克和西非油氣資産,這被認為是一次轉型收購。

  2010年10月6日,中國石化對外宣佈,國勘公司已與Repsol巴西公司達成確認性協議,前者將認購後者新增股份,在完全稀釋現有股份基礎上,認購後股份比例達40%。該筆交易對價共計71.09億美元,這也是中國石化有史以來的第二大海外收購。

  不過,隨著全球可開採油氣資源日益減少,和原油需求量不斷攀升,被上遊短板桎梏多年的中國石化不得不為轉型支付高昂的成本。以目前 Repsol(巴西)公司106.64億美元的資産價值計算,中國石化為此次收購所支付對價的溢價率已達66.45%,相較其去年收購Addax時47%的溢價率超四成。

  “資源越來越少,只要能搶到優質的,價錢不再是關鍵。”上述中國石化市場人士對《投資者報》表示。據其介紹,中石化的目標是,“十二五”末實現海外份額油與國內油持平,因此今後會有更多海外投資。

  壟斷者的雙重挑戰

  對鉚足勁爭奪上遊業務的中國石化而言,除了在價格上付出較高代價外,今後還將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是從事海外並購時遭遇另外兩支“國家隊”的排擠與競逐;另一方面,中國石化多年來的壟斷格局正在被打破,民間力量和另外一些實力雄厚的央企正在進入。

  據了解,此次想與Repsol l(巴西)合作的石油企業就並非只有中國石化一家,中國石油、中國海油均參與了此次競購。事實上,中國石油消費量逐年遞增的大背景下,幾乎每次海外能源並購,均能看到國內三大油企的熟悉身影。

  不久前,中國石化曾提交給國資委一份有關海外油氣並購趨勢的分析報告,指出“國內三家石油公司之間存在部分惡性競爭、各自為政、相互拆臺的現象”,建議“成立中國石油公司的‘國家隊’,聯合出擊,共同完成海外並購”。

  對中國石化而言,另一重壓力來自其壟斷地位正遭受挑戰。一股突破石油行業壟斷的暗流,正在從流通領域打開缺口。而且,推動這一暗流涌動的並非原來年年上書的民間力量,而是來自實力雄厚的中央企業。

  新進入煉油行業的中國化工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等央企正試圖破開這一障礙,進入這一利潤豐厚的領域,此前,大量央企不約而同地進入到房地産業,並推動了房價不斷走高,現在,由於政策要求這些企業強行退出地産,這些央企的目標開始轉向石油貿易。

  為了保持壟斷地位,中國石化今年初曾以書面建議的形式向相關部門呈送報告,強調現行的原油貿易管理方式在現有條件下不宜做出調整,建議國家繼續嚴格原油進口管理,禁止進口原油違規供應地方煉廠。但這一中國石化的建議或許不會被完全採納。相關政策部門已在推進現行原油貿易管理方式的改革。

  一旦中國化工等企業可以獲得非國營進口原油的銷售和使用,則意味著兩大集團對於進口原油壟斷的打破。這也使得在煉油能力過剩背景下的中國石化將面臨更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