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漲價成了霸王車隨意上永不下 市民質疑憑什麼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7日 20: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國16條”出臺了,發改委5天連發9文穩定物價,糖、棉花等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大幅下跌,食用油批發價開始下調……好消息不斷傳來,可再瞅瞅超市裏的油價、商場裏的服裝價還有餐館裏的菜價,對“吃穿”格外在意的家庭主婦們把笑聲又咽了回去:衣服還是那麼貴,早點快餐甚至還在漲,怎麼市場反應這麼遲鈍啊?那些個嚷嚷著“市場規律”、緊跟漲價風的商品憑什麼不跟著降呢?

  今早,在世紀城一家社區超市買煎餅果子的張阿姨,有些不情願地遞出去3塊5毛錢。“前兩天油價上漲,他們跟著漲了5毛錢,這幾天油價跌了,他們怎麼不降價了?”和張阿姨同樣窩著一肚子氣的還有市民嚴先生,家門口的油條月初從1元/根漲到兩元,國際食用油價降了好幾天,油條價卻巋然不動。

  在國家抑制物價的系列“組合拳”打出後,國內食用農産品價格應聲下落。今年各地一路瘋漲的糖價連日來均有所回落,比如此前最高價為7800元/噸的東莞糖價已經降到6950元/噸。國家發改委也發佈消息稱,在連續的調控措施下,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大幅下跌。棉花跌幅最大,達23.6%。在北京玉泉路糧油市場,10天前,大豆油、調和油等食用油批發價即開始全線下調,最多的一箱降了4元錢。

  不過,記者今天從京城多家超市證實,上月底紛紛調高食用油零售價的超市,目前油價還在“高位”,沒有下調跡象。用油大戶的餐飲業也沒有降價,永和大王甚至還將3款主食的價格上調了0.5元。另外,儘管棉花期貨價跌幅最大,市場上各類棉製品價格卻沒有出現消費者預期的降價。

  最近一輪漲價發生在農産品領域,但非農領域的漲價也理直氣壯。馬女士最近給寶貝閨女在望京一家著名連鎖攝影工作室拍了一本藝術照,結果發現,同樣的規格,提供的是一樣的服務,寶寶的服裝套數也沒有增加,但這套兒童攝影的價格生生從去年的500多元躥高到了今年的800多元。這讓馬女士很不爽。店家卻漲得理直氣壯:“農産品都漲價了,我們的工作成本也增加了啊。”

  記者發現,一些影樓最近悄悄調高了“藝術照”的拍攝價格,少的漲了一二百元,多的漲了五六百元。馬女士説,像所有的漲價一樣,影樓也把漲價的理由推到了“成本”身上。“這農産品漲價跟他們影樓有什麼關係啊?”馬女士想不明白,就算員工生活成本提升,但影樓的調價幅度可快翻番了。

  從今年三季度開始,棉花價格不斷攀升,並成為各種品牌服裝價格上漲的理由。毛巾、床上用品、服裝……凡是能和棉花沾點邊兒的棉製品,都排進了漲價隊伍。不過,令消費者奇怪的是,連滌綸等化纖材質服裝也漲價了。金五星服裝市場一家小店的老闆告訴記者,今年服裝拿貨價普遍都高,“可不分什麼棉不棉的”,店主指著一件滌綸面料的外套説,這樣的款式面料去年三十幾元就能拿,今年進貨價就五六十元了,售價能不跟著高?

  漲價要漲得公平合理,才能讓老百姓心服口服。有些食品漲價是因為受到上遊糖、油等原材料價格飛漲的影響,消費者可以理解;但棉花漲價,一些非棉質服裝也跟著大漲;現在連藝術攝影也搭上了漲價車,這可讓消費者有點兒“忿忿”了:“本來就是‘暴利’行業,這些商品或服務漲價憑什麼啊?”

  冬服漲價拿棉花説事

  半年前的棉價哪有這麼高?

  “就算棉花等原料價格在漲,也不至於馬上體現在今冬的棉服上,因為現在銷售的棉服用的棉花並不是漲價後才採購的”,服裝業內一位人士告訴記者,一般品牌服飾的生産週期在半年以上,也就是説早在今年春天就開始生産冬裝了。那時的原材料價格應該沒那麼高,所以冬裝的成本不能用現在的原料價格來衡量。即使原材料漲價會影響到成衣零售環節,也應該到明年春夏季才有所體現。

  有“懂行”的消費者質疑:棉花等原料的漲幅不過10%左右,但部分冬裝的漲幅已經接近100%。比如原先每100克10元的灰鴨絨,現在漲到20多元,表面看成本價翻了一倍,可一件羽絨服總共用絨才100多克,也就才增加十幾元成本。

  消費者看不懂

  漲價成了霸王車

  “漲價也得漲得明明白白,不要什麼商品一股腦兒都漲”,市民陳先生説,有些商品漲價確實是受到上遊原材料價格飛漲所致,是有跡可循的,消費者可以理解;但有些漲價根本看不出理由,而且商家還理直氣壯地説“嫌貴,可以不買啊”,這就不厚道了。

  “已經漲上去的商品降不下來怎麼辦?”“該降價時怎麼不強調市場規律了?”市民們希望漲價不要成為企業的“霸王車”——隨意上車,永不下車。

  對付炒作得用限價

  專家説給你聽

  對付炒作得用限價

  “最有效的手段應該控制末端價格”,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今天上午對本報記者表示,這次價格上漲“主要是炒作給抬起來的”,他認為投機炒作的黑手在流通環節推高了物價的上漲,無端囤積、任意抬價致使物價上漲突然爆發。

  “這時候就應該儘快採取措施,不要猶豫”,在袁教授看來,目前僅從中間環節控制是不夠的,應從市場末端進行限價,“這是對付炒作的最好辦法”。一方面出口環節被控制住,投機商的炒作沒有市場,被徹底封殺;另一方面也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本報記者 楊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