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4日 0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超市裏牛奶買四送一,比原價便宜25%,兩位主婦一拍即合,按需購買。
“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這些時下流行的諧音詞彙全因漲價而生,聽來好笑,但笑過之後備感壓力。
物價上漲,已經成為今天眾人關注的焦點。朋友聚餐,聊的是這家餐館菜價又漲了;網絡上物價帖滿天飛,曬的都是各網友的交通費、餐飲費、房租房貸等。更有人成了“海豚(與囤同音)族”,日前買進了一大堆油和米在家囤著。
消極抱怨不如積極省錢。在互聯網日益改變生活、資訊日益發達明晰的當下,充分發揮信息的力量,互幫互惠,不失為一條緩解通脹預期壓力的路徑。
放平心態,集思廣益,應對焦慮有妙招。
團
團購網站,人多力量大
所謂團購,其實並非新鮮詞。然而2010年互聯網當紅的“團購”,指的是電子商務的一種新興模式——團購網站,每天只團購一款或少數幾款産品。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0年中國網絡團購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底,國內團購網站數量已經飆升至480家,並且仍然在以迅猛的速度發展,預計到2010年底有望達到880家。
品牌奶茶,僅售1元一杯;南京西路梅龍鎮廣場的西餐,兩人只需68元;含牛蛙、排骨、羊肉、魚肉、水果等的雙人火鍋套餐,僅僅32元……人多力量大,團購網站本身很能證明這點。
餐飲、足浴、電影、美發……“千團大戰”,涵蓋了日常生活所涉及的幾乎所有商品。從事廣告行業的滬上白領小楊昨天告訴記者,他和他身邊的同事朋友幾乎都從今年6月起成為“團友”,最初是由於風尚,每月團購一兩單,漸漸伴隨物價上漲,就發展成了每週團購一兩單,“既能節省生活成本,又能嘗試一些好玩、新鮮的生活方式,兩全其美。”
一個嶄新的行業橫空出世,在讓消費者享受低折扣的同時,也為商家提供較大收益的互聯網推廣。有人説,它沒有被規劃也沒有被振興,它只是因市場的需求而生。以國內率先倣照美國同類網站創辦成功的美團網為例,今年3月成立後的上海站試運行首單團購,單價12元,當日只有105人參與;而僅僅半年後,美團網一個單價49元的DVD商品,當日多達16456人購買。
團購的規模與日俱增,團購導航網站也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團友”開始習慣,把某個團購導航網站放進電腦收藏夾。小楊説,現在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導航網站,這樣能看到許多團購網的産品都集納到了一個網頁上,相當於在逛團購超市。
當然,一旦團購的量超出或接近商家接待能力的極限,服務質量就很難保證了。即將研究生畢業的小李上週末與男友到徐家匯一家電影院消費,他們所持的正是某團購網站的驗證碼。這家團購網的“雙人超值觀影套餐”銷售火爆,兩天內賣出了6萬份,即12萬張電影票。小李印象深刻,當她到售票處換票時,“人山人海,工作人員手持喇叭不斷重復:《哈利 波特與死亡聖器》的票基本售完,最早只能買到9點40分以後的場次,請各位合理安排時間。幾乎每一對走進電影院的觀眾都問工作人員:團購券在哪兌換?”
“想看的電影沒看上,位置也不好,以後真不應該週末高峰期來。”小李嘆了口氣説,觀影套餐中還包含可樂、爆米花和冰激淩,不過由於每樣食品都有專門的排隊通道,而每個隊伍都需要10分鐘左右,因此有些消費者就放棄了。
所以説,團購亦“有風險、需謹慎”。近日有份共3000人購買的超值火鍋套餐,就因實物與網站推薦不符而遭部分退單。
第一調查網最近做了個關於團購的調查:43.14%的網民認為,自己“會購買網上高性價比的非必需品”。鋻於此,再提醒一句,東西再好再便宜也還是得理性消費,可別真應了那句“現在年輕人口袋裏沒有錢,裝的都是一張張團購券”。
拼
拼客一族,拼出時尚和溫情
隨便上網一搜,有關“拼客”的網頁早已上萬。不僅有“北京拼客網”、“上海拼客網”、“大學生拼客網”等專門的拼客網站,而且各種論壇裏,有關“拼車”、“拼房”、“拼旅遊”、“拼美食”、“拼購物”等的帖子,同樣層出不窮。顯然,“拼客一族”已經成為都市生活的一種時尚。在物價上漲的今日,“拼客”,更是一种經濟實惠的生活方式。
記者在某拼客網上看到,衣、食、住、行……凡是能資源共享的任何一項活動,都能“拼”。與團購網不同的是,作為“拼客”,你除了可以自主參加一項“大家拼”的活動,還可以自主發起一項。比如,在“拼旅遊”項目中,近期網友點擊率頗高的聖誕元旦遊,目的地是江西婺源,行程3天,基本費用為每人350元。發起人稱,滿15人便可以獨立成團,在截止日期前,隨時都可以在網絡上向發起人報名。網友“小燕子”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報名參加這個活動,不僅省錢,還能拼出友情和精彩,何樂而不為?平時“小燕子”也常常發起一些活動,“比如拼卡,我辦了一張健身卡,全年價格2000元,我通過在網上發帖,找到了3個‘拼客’,這樣每人只需支付500元,大大節省了一筆!”
其實,“拼客一族”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時尚的年輕人當中了。近期,面對菜價的上漲,一些菜市場也出現了“拼菜族”,他們大多是社區裏的中老年人。在閘北區的一家菜市場,家住芷江西路社區的王阿姨,饒有興趣地和記者分享了她的“拼菜”經歷。不久前,王阿姨去菜市場買菜時,發現新上市的大蒜葉很水靈,但攤販只成捆出售,價格也貴。這可難壞了她,家裏就與老伴兩個人,買多了吃不了,不買又覺得可惜。就在這時,另一位想買大蒜葉的阿姨拉拉她,“我們為什麼不合買一捆,然後分一下呢?”
正是這一次的經歷,使王阿姨萌生了與鄰居“拼菜”的想法。她把這一想法告訴左鄰右舍,很快得到一致贊同。於是,社區的居民自發開始他們“拼菜”的生活。“我們可以按比批發價稍高一點的價格,買到土豆、大白菜之類的菜,每斤比菜場的零售價便宜好幾毛錢。”王阿姨告訴記者,從“拼菜”活動開始到現在,每隔三五天,她們都要去批發一次新鮮蔬菜,“現在,六七家人都參加了我們的活動。買回來以後,稱一下,然後大家挨個分,可實惠了!”
更有意思的是,平時很少打招呼的鄰居們,自從“拼菜”之後,不僅見面開始問候,還常常互相幫忙互相照應。“你説,這個‘拼菜’帶來的鄰里情是不是很好?”王阿姨笑著説。
因此,不管多大年紀,不管參加網上活動還是網下自發,只要願意,都可以成為“拼客一族”,“拼”出實惠,“拼”出時尚,更“拼”出溫情和快樂。不過,記者也要提醒您,樂當“拼客”的時候,還需要練就一雙慧眼,保持一份警惕,謹防上當受騙。
比
網上網下,貨比三家
家住寶山大華新村的葉阿婆,每週都要花將近一個小時,細細閱讀不同大賣場免費郵寄的價格宣傳冊,在家裏先 “貨比三家”。“附近有3家大賣場,樂購近一點,家樂福和大潤發遠一些”,74歲的葉阿婆説起“省錢經”,表情有些自得,“距離不是問題,價格才是硬道理。”
據她的經驗,各賣場在各個節日或特定日子,會推出特價促銷活動,“比如近日都在賣火鍋配菜,一樣的山藥,幾個賣場價格都不一樣,還有些肉類價格每斤會相差好幾塊錢。”葉阿婆説,“如果同樣的商品價格差距較大,就要留個心眼,可能質量上有差別。”另外,還要注意宣傳冊上有關物品的細節,雞翅是一對還是一隻,金針菇是一斤還是一袋;如第二件五折其實就是兩件七五折,不要被低價衝昏頭腦。由於葉阿婆基本上每天都要去社區小菜場買菜,所以對普通農副食品價格瞭如指掌,“心裏對價格要有數,才能貨比三家。”葉阿婆説,“我只有看到宣傳冊上出現特別實惠的價格時才會去。”
除了比較大賣場的商品價格之外,小菜場之間的價格以及上午和傍晚的價格都“值得一比”。比如同在黃浦區的半淞園街道,徽寧路菜場就比西淩家宅路的菜場便宜一些。記者上週日現場體驗,娃娃菜在徽寧路菜場售價每公斤7元,比西淩家宅路的菜場每公斤便宜1元。而兩個菜場之間的距離,步行也就在20分鐘左右。此外,傍晚的菜價往往比早上便宜。同樣在徽寧路菜場,上午10點與傍晚6點,非品牌精豬肉的價格每公斤相差1元。
在超市賣場看中了商品,還可以上網再比比看。張小姐在一家超市看中某品牌的洗髮水和沐浴露,卻不急著購買,而是先回家登錄名為“一號店”的網絡超市查詢,發現不僅總價比超市便宜4毛錢,免運費送貨上門,還附贈一包價值5.8元的花生;本月中旬大型購物網站淘寶商城大促銷,張小姐查詢了價格後,趕緊入貨一種平時常在超市買的某品牌面膜,“不僅比超市的價格便宜了20多元錢,而且因為網站日銷萬單忙不過來,發貨晚了兩三天,所以額外送了小份的爽膚水、精華液”,張小姐興奮地説。
除了購物之外,餐飲業的消費同樣可貨比三家,價格、服務質量都是在消費前考慮的因素。“要省錢,可以用網絡優惠券”,季先生説,他在趕去和同學聚會的路上,用手機上網下載了餐館的優惠券,“牛蛙買一斤送一斤,還有飲料贈送,舉手之勞就省了幾十塊錢。”在他看來,餐飲業的“貨比三家”就是比“有沒有優惠券”。
網絡購物正成為不少人的消費習慣,同類型的購物網站層出不窮,消費者不僅可以比較網上網下的商品價格,還能比較不同購物網站的價格。正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宋先生,最大的愛好便是在網上買書,“同一本書在不同網站可能有5元的差價。”宋先生説,多搜索多比較,對網絡購物非常重要。現在還出現了一些“集大成”的網站,羅列出同一樣商品在不同購物網站上的價格,“網絡比價”已經成為一件並不複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