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新華時評:穩菜價,應多讓生産者與消費者面對面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3日 07: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新華網上海11月22日電 (記者李榮)上海近期菜價有所回落,市民手拎“菜籃子”也輕鬆了不少。記者察訪上海蔬菜産業鏈發現,減少中間環節,盡可能擠壓流通成本,使生産者與消費者面對面,對於保持蔬菜價格平穩十分重要。

  最近一段時間,國內菜價偏高,上海也不例外,有批發市場的老資格分析師説,有些蔬菜價格高得“有點看不懂”。細究原因,除了種植總量上“多了又少、少了又多”的循環常規和遭遇自然災害後階段性供應不均衡外,中間交易環節過多也是重要原因。

  記者在採訪中多次聽到蔬菜流通中“最後一公里”這個問題,就是説菜價從田頭到批發市場,漲幅還相對較小,而從批發環節到銷售終端,漲幅卻佔了大頭。這裡面環節很多,菜價被層層“加碼”,重重牟利。不僅如此,生産與消費中間環節多、距離遠,還易增加流通過程中的損耗,而“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損耗最終都會讓消費者埋單。這也是導致菜價偏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保供應是源頭,上海在這方面是“一源兩頭”:一頭確保滬郊本地蔬菜保有量,合理安排茬口,多種市民愛吃的品種,而且多品種實行“穿插”;另一頭是敞開流通大門,主流批發市場在全國布點共建“流向明確”的生産基地。郊菜、“客”菜並重,就有了源頭“活水”,接下來就要確保這個“活水”順順暢暢地“向東流”。

  為控制流通環節成本,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力推農商、農超(超市)對接,基層合作社和商業企業也主動探索新辦法。有的超市直接參與發起成立滬郊蔬菜生産合作社,合作社生産的蔬菜在直供超市之餘,還直送社區,與居委會合作,多處設點,有的點一週一次供貨,有的一週三次供貨。這些措施可使菜價至少下降一成。

  商品流通體系是歷史發展的産物,也必然要在歷史發展中完善。流通環節越來越多、鏈條越拉越長,既擠壓生産者的獲利空間,又抑制消費,既不利於保護生産者的積極性,又影響群眾生活。穩定菜價,抓住中間環節採取措施,是建設好“菜籃子”工程的必要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