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創業需要傾聽自己的心聲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2日 08: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十幾年前,當時任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開發公司總經理的朱曉明,在上海郊區一間簡陋的工作間裏看到楊惠姍穿著工作服、拿著雕刻刀在雕模型,差不多感動得要流淚了,“因為她這樣一個好的演員,可以做這麼精細的工作”。

  日前,現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執行院長的朱曉明,邀請楊惠姍和琉璃工房的另一位掌舵人——張毅做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廣大中歐師生校友暢談創業的心路歷程和對藝術、人生的感悟。

  楊惠姍曾經是上世紀70年代台灣家喻戶曉的演員,現在她是琉璃工房的掌門。張毅19歲時即成為當代備受矚目的短篇小説作家,他的作品兩度評為年度最佳著作。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開始了他的導演生涯。這兩位台灣演藝界明星人物,均在自己事業最巔峰的時候,毅然放棄了一切,投身中國現代琉璃藝術,創立琉璃工房,苦心研究特殊的琉璃脫臘鑄造法。憑著對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信念,以及獨特的藝術天分和敏銳的觀察力,他們的藝術作品在琉璃的世界裏不斷昇華,先後被多個國內外知名博物館及美術館收藏,享譽國際藝術舞臺。

  目睹了琉璃工房從創業開始到成為國際知名的企業,朱曉明把楊惠姍和張毅稱為“不可複製的”,因為他們不僅在本行業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均有很高的文化藝術修養,其成就是同行難以企及的。

  創業是一場擁有巨大風險、考驗毅力的冒險。從影視明星到琉璃藝術家,楊惠姍實現這一巨大跨越的信心是什麼?一路陪伴楊惠姍走來的張毅認為,是執著的信念。他舉例説,為了拍片的需要,楊惠姍曾經從一個魔鬼身材的電影明星增肥到如同懷胎8月的孕婦,然後又在一個半月內減回去。來回增減了44公斤,這樣的毅力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如果給她正確的方向,我覺得我們可以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

  聽到這段經歷之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許小年教授深有感觸地説,創業就像研究學術,或者追求藝術一樣,“其實你最好的導師就是你自己。你要傾聽你自己的心聲,你的心聲告訴你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在做的過程當中,你要用心。傾聽自己的心聲,用自己的心去做。我想不管成功與失敗,到最後你都會感到有很大的收穫。”

  琉璃工房剛成立的時候,對張毅和楊惠姍來説,第一個問題是取一個什麼樣的名字。張毅不停地在問自己定位究竟在哪,最終他們定名為“琉璃工房”——一個結合了現代和傳統的名字。其實當時有朋友勸他們應該到美國開一家超市或是旅館,但面對“人生的目的是為了錢嗎”這個問題,張毅和楊惠姍選擇了否定的答案,聽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選擇了自己的方向。

  和許多企業創業一樣,楊惠姍和張毅的創業之路也是一路艱辛走來。最初,兩人完全不懂玻璃行業,最初預計投入15萬元,3年半裏卻沒能燒成一件完整的藝術品,還負債7500萬台幣,一年要付給銀行的利息就要1800萬台幣。

  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兩人開始慢慢明白,如果僅僅把自己的琉璃事業作為一個産品,一個産業,那它總有一天會走到頭。但如果把琉璃當作一個“載體”,可以載入情感、載入歷史和文化,就可以傳承傳統、激發情感,推動一個民族文化的進步,因而琉璃工房的藝術也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在楊惠姍看來,自己一直是後知後覺的,學習也是漸進的,現在累計的對於文化的思考,對技術面的接觸,在開始也許不儘然有那麼明確的方向。“我第一眼看到琉璃時非常感動,我覺得這是一個會思考的材質,它的光,它的特質,它的穿透,它很像一個演員,你把它放在那裏,給它不同的光和不同的環境,它會千變萬化。”而當楊惠姍翻遍了所有的書籍和資料後,發現琉璃技術在歐美國家已經很成熟,在中國卻沒有的時候,就覺得有一種任務在身了,“把中國這個元素融入進去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們開始了這條路”。

  23年過去,琉璃工房在全世界已經有70家藝廊,但張毅仍然覺得這只是一個開端,未來的收入應該是現在的5倍以上。不過,他強調琉璃工房不僅是一個産業,更重要的是一個文化,所以他們才會在一家琉璃博物館倒閉之後,又開出一家琉璃博物館,哪怕財務上的損失非常龐大,“我們兩個人都已經60歲了,已經覺得體力不夠了。這個博物館最大的功能是不停地‘説’,‘説’著琉璃工房的信念,我希望有一天這個目的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