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股市暴跌元兇調查 熱錢暗算基金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1日 07: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11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文《關於依法打擊和防控資本市場內幕交易的意見》稱,證監會要會同公安部、監察部、國資委、預防腐敗局等部門抓緊開展一次依法打擊和防控內幕交易專項檢查,查辦一批典型案件。難道此前幾天的股市暴跌與五部委重拳打擊內幕交易有關?但市場人士認為這兩者的關係不大。“內幕交易一直在嚴厲查處,屬於日常工作。但因為內幕消息牽扯到的渠道很廣,確認難度很大。五部委重拳出擊更多是一種表態。”而從11月19日的盤面表現來看,市場對此並不敏感。《中國經營報》記者調查發現,引發股市大跌的真正元兇除了強烈的緊縮預期之外,更有熱錢和國際投行們的“默契”配合。

  11月17日,疲軟的滬深股市再度暴跌,這是“1112”大跌以來的第三次大跌,被稱為牛熊分界線的年線毫無懸念的被擊穿。

  大跌不僅僅在A股上演。當天,商品期貨市場有10隻品種以跌停開盤拉開悲劇的一天,截止到收盤,滬銅、滬鋁、橡膠、玉米以及棉花等13隻品種封死在跌停板。股指期貨上,IF1012合約跌幅達到1.85%,跌去59.4點。

  伴隨著股市大跌和謠言四起的是,當上證指數狂瀉300點時,以公募基金、券商、私募等為主體的機構投資者倉位依然很高,普遍僅小幅減倉4%~5%,減倉力度遠小于同期指數的跌幅,誰在推動這波才一個月的行情?

  不管是中國石油(601857.SH)的快速被拉升還是工商銀行(601398.SH)的迅速放量上漲,市場人士均感到背後一種刻意操作的痕跡:此前狂拉A股的熱錢正在撤退。而A股市場以基金為主的機構投資者顯然被算計了。

  神秘暴漲引發基金跟風

  A股中關於熱錢的故事,得從10月8日開始説起。

  10月8日開始,滬深兩市連續8個交易日出現單日交易量超過4000億元的現象。但做多市場的主力,卻非公募基金等原有的場內資金。

  “早在國慶前,基金倉位就高達80%,基金加倉只能加到92%左右。以股票型基金兩萬億元規模計算,最多只能買2000億元,一天也就完事了。”上海某合資基金投資總監説,國慶節後的上漲,公募基金只是“配角”,主力是場外蜂擁而至的神秘資金。

  這波神秘資金選擇的拉抬對像是以有色、煤炭等基金持倉較低的週期性品種,並將股價快速拉高。“煤飛色舞”的暴漲行情,最終引發了公募基金的跟風追捧,他們紛紛在股價飆升20%甚至30%時繼續買進這些熱門股。

  儘管機構投資者都不知道神秘資金的來源,但快速的賺錢效應還是讓資金源源不斷地通過各個渠道涌入股市。

  公募基金這時也吸納了不少新進資金。

  “我們三季度末的基金規模只有1億元,但國慶節後兩周規模就增加到5億元。”深圳某合資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稱,每天都有幾千萬元的申購資金,有時一天的凈申購就達上億元。

  深圳其他基金公司也出現類似的情況。“從10月8日至11月12日,一隻基金的凈申購是14億元,另外一隻原本規模只有6億元的基金也擴大至十幾億元。”據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經理助理介紹,凈申購資金有一半是來自保險、財務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另一半則是來自銀行渠道的客戶。

  資金申購基金,基金經理再入場買股票,持續涌入的資金進一步推動股市上漲。截止到11月17日,績優基金的凈申購現象始終存在,就連17日上證指數暴跌119點時,依然有保險機構以兩億元申購了廣州某只偏股型基金。

  然而,當資金源源不斷地涌入公募基金和股票市場時,A股市場卻發生了新的變化。

  11月11日,中國石化(600028.SH)、中國石油這“兩桶油”盤中衝擊漲停。然而,伴隨著中國石油等暴漲的並不是石油或原油期貨價格的上漲,而是美元指數的快速上漲並引致的國際商品期貨暴跌。

  “這顯然不是國內機構的操作手法,機構即使要配置中國石油根本不必把股價炒到漲停,更何況在原油期貨暴跌的背景下,機構完全可以趁跌進貨。”一位資深市場人士判斷,從此輪暴漲暴跌與國際市場的緊密聯絡和其操盤手法來看,帶動10月股市大漲和如今暴跌的神秘資金明顯更注意國際市場走勢,操盤手法更像國際熱錢。

  “從交易數據來看,11日買入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的主力是基金和遊資,基金先買,遊資跟進。”交易所內部人士分析,市場猜測,資金拉高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是借拉高指數再在股指期貨上做空。但是,“公募基金與股指期貨是隔斷的。如果説是遊資鼓動基金去拉抬股價,又有什麼樣的資金能影響這麼多基金?”這位人士稱,拉抬大盤股確實可以影響指數,但拉抬的動機卻無法得知。

  11月12日,A股市場全線下跌,暴跌162點。

  11月12日的暴跌,讓多數公募基金經理“發懵”。在分析市場暴跌原因時,他們更多將其看做是通脹壓力超預期,市場擔憂緊縮時代提前來臨。但等到11月16日後,他們已經開始傾向於將這一輪突然的調整視為“神秘資金的撤退”。因為11月15日,相同的一幕再次在工商銀行上演。

  11月15日下午2點,工商銀行股價由下跌4.50%快速拉高為上漲6.84%。戲劇性的巧合再一次出現,A股在16日暴跌119點。

  “工商銀行的流通盤有2510億元,流動性非常好,機構也完全可以慢慢買,何必快速拉漲?”前述上海某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説,工行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資金在一小時內拉高工行,是典型的做盤手法。“通過拉高工商銀行等權重股,拉高指數,掩飾他們在其他板塊出貨的行為。”

  盤面表現也為這位總監的説法提供了佐證。新進資金在10月扎堆的是煤炭、有色等一系列受益於通脹的漲價品種,而11月遭到大量拋壓的恰恰也是這些行業。另外,幾大權重股的異動也跟大盤表現吻合,“這顯然是有資金在操縱指數,這類資金的行為就是一種擾動,當錢走完了,也就完事了。”雖然前述投資總監認為這波調整是新增資金外撤所致,但這波資金來自哪,其規模有多大,無從得知。

  殺跌式拋貨快速出逃

  除了利用大盤股拉抬指數,市場還充斥著突如其來的種種謠言,調高印花稅、加息、某基金公司老總被查等謠言都被解釋成了股市大跌的元兇。

  神秘資金顯然也了解國內機構的操作手法和倉位狀況。截止到11月上旬,公募基金的倉位再次達到歷史高位。

  “他們算準了基金必然會追著這些股票加倉。”在華富基金首席投資官程堅看來,這批資金就是熱錢和遊資,規模不一定特別大,但是出手兇狠,借助當時國際上大宗商品的強勢,迫使基金跟進。

  “順著趨勢來,跌了就賣點,漲了再買點。”前述總監承認,“這波調整是新進資金先賣,基金跟著賣,所以賣出下跌的趨勢來。”

  11月12日暴跌這天,滬上某基金經理就將其管理的規模為兩億元的基金減倉12%,主要是減掉了前期獲利豐厚的科技、新能源、食品飲料等股票。不過,其管理的另外一隻規模為40億元的基金並沒有減倉,原因是股價下跌太快,來不及減持。

  嗅到市場風險,在下跌中撤退的基金經理很多。深圳某配置型基金經理在11月12日暴跌時就斬倉4%~5%,賣出理由是“市場趨勢轉變,一定要賣在別人前面”。而選擇的品種是獲利大的週期性品種。

  也有一些動作比較慢的基金經理,在11月15日才開始意識到“要避一避風頭”。“主要看對手賣什麼品種,就跟著賣。”但跟隨的結果是,“賣點很不理想,幾乎都是股價下跌6%以上才拋出手”,因為“股價下跌實在太快,賣盤就像是潮水一樣,將股價一波一波往下推”。

  在記者採訪的近十位公募基金經理中,雖然都有減倉,但減倉力度並不大,普遍只有4%~5%。以股票型基金兩萬億元的規模來計算,公募拋出的籌碼還不到1000億元。

  即便如此,一些基金經理稱這已經高估了基金最近的減倉力度。

  “我們公司一隻業績優秀的基金,每天都有1000萬~1500萬元的資金進來,相當於其資産規模5%~8%的資金量。”上海某小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稱,在下跌市場中,基金經理不會動用這筆新進資金買入股票,這等於是變相降倉位。也就是説,因為有持續凈申購資金的涌入,基金經理不需要在二級市場主動拋出籌碼,就可以降低倉位。

  根據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倉位測算模型,11月8日至12日期間,60家基金公司偏股型基金平均倉位為79.59%,相比前一週主動減倉4.83%,只有7家公司逆勢增倉,其餘53家公司一致減倉,有8家公司減倉幅度在10%以上。

  除了公募,私募和券商在暴跌中的反應也是“後知後覺”。“11月12日減倉了10%,沒想到要大幅減倉。”上海某陽光私募稱,上海私募群體普遍認為這是短期的調整,倉位還是比較重。

  “市場暴跌300點,但周邊公募、私募和券商的倉位都還很重,沒有怎麼減倉。”深圳龍騰資産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險峰説,11月12日至18日期間,上證指數跌幅8.97%,指數狂瀉300點。按照以往的規律,場內這些機構的倉位會大幅降低10%以上。但這次調整比較詭異的是,機構倉位都還很重。

  顯然,這一輪暴漲暴跌,獲利豐厚的是熱錢而基金則大多被深套其中。

  緊縮預期令機構悲觀

  11月12日的一根大陰線讓整個市場的情緒和預期迅速發生轉變。

  此前行情上漲的基礎是美元指數走弱,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同時,受益於人民幣升值,寬鬆貨幣流入國內。但與市場預期相反,自公佈6500億美元量化寬鬆的計劃後,美元開始持續反彈,而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暴跌。

  同時,國內10月CPI同比上漲4.4%,緊縮政策的預期轉濃。

  “這輪上漲是以資金為預期,但海外量化寬鬆的錢還沒進來,而國內已經開始收縮。”廣東博源資産投資總監趙建興説,“流動性驅動上漲的預期打破了,上漲的基礎就沒有了。”

  被改變的預期不僅是流動性,還有通脹的壓力。“此前預期是10月CPI數據會見頂回落,溫和的通脹有利於吸引資金流入股市。但現在預期是11、12月的數據會繼續往上走,接下來出臺加息等密集的緊縮政策。”深圳另外一位老牌基金經理認為,當流動性和通脹的預期被改變了,市場自然以下跌來對前期的上漲進行修正。

  同時被修正的,還有對未來經濟增速的預期。

  “10月CPI數據同比上漲4.4%,環比上漲達到11%,這是歷史上罕見的。”大成精選基金經理劉安田告訴記者,股市下跌是對經濟增速下降預期的反映。“價格快速上漲,説明生産環節供不應求,工業生産繃得很緊,工業增加值生産處於強弩之末的狀態。而通脹壓力大,後期政策收緊,生産速度放緩,經濟增長速度會下降。”

  劉安田稱,經濟增速下降,股市的估值自然也會受影響。

  但對於調整的幅度和時間,機構投資者各有分歧。樂觀派認為,300點的暴跌是市場反應過度,2800點附近減倉已經沒有意義,應該尋找好的買點。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就是樂觀派的一員。他認為,經濟已從回落中企穩,流動性寬裕局面持續存在,在宏觀環境與企業盈利的支撐下,市場向下空間有限,在半年線2700點左右有較強支撐,充分調整之後,市場有望在半年線之上展開震蕩反彈。

  但悲觀派卻認為這是一輪基本面引發的調整,關鍵是看通脹的程度以及政策釋放出的信號。

  “現在政府採取打擊囤貨等行政手段來控制通脹,短期有效,但卻是治標不治本。最終還是要通過緊縮貨幣來擠壓資産的泡沫。”吳險峰擔憂的是,緊縮貨幣、利率上升,加上年底是各路資金回籠的時點,這或許會對當前以消費、醫藥為代表的高估值品種有很大衝擊,估值將會下移。

  更多的人處於觀望狀態。

  “現在關鍵是看政策釋放出什麼信號,以及市場如何理解。”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投資總監稱,市場是典型的趨勢性投資,短期已經形成了下跌趨勢,弱勢調整的時間可能持續一兩個月。前述交易所人士認為後續不確定性因素很多,調整幅度可能不小。“A股是個投機氛圍很濃的市場,今年一季度是全球漲幅最大的市場,二季度是跌幅最大,三季度也是漲幅最大,四季度很有可能又是跌幅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