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8日 08: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對付通脹的最好辦法是提高生産效率、緊縮貨幣,而不是實行限價政策。
10月份CPI上升到4.4%,超過警戒線1.4%,此次通脹主要由食品價格上漲推動,因此對低收入階層有巨大的衝擊,貧困家庭現在面臨的通貨膨脹是整體通脹率的兩倍。他們的工資上漲趕不上貨幣的貶值。
有些專家提出用限價等行政手段解決通脹,據報道,此次調控組合拳可能包括在價格連續上漲過快並超過限定幅度時,採取行政措施限制價格繼續上漲;此外,在各省繼續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對於資金炒作農産品的現象,將採取更加嚴厲的懲罰措施,尤其是針對炒作玉米和棉花。今年5月,三部委聯合下發通知,稱一旦確認為囤積居奇等行為,將進行多達5倍的處罰。
行政限價是計劃經濟式的愚昧做法。從來沒有行政限價成功過。
不幸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處於經濟滯脹期,有過兩次價格管制,1971年8月到11月凍結工資金,1973年6月到8月管制油價,但兩次都以失敗告終,因為尼克松管住了油價,卻不能降低油品的需求與生産。如果把石油生産地的價格也管住了,那全球油價都會上升。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管住了所有的物價,代價是物資緊缺,所有的産品憑票供應,幾張糧票就可以換得農民的一筐雞蛋。
與尼克松所處的時代不同,目前的價格上升是熱錢流竄的結果。熱錢推高了資産品價格,而後推高了原材料價格,當大部分企業無法靠提高勞動效率消化成本時,不得不大規模提價,於是發生了通脹。各國央行發放的貨幣越多,熱錢越是四處流竄,金融不穩定性隨之增加。於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如下尷尬局面:上半年還在防通縮,下半年不得不抗通脹;資産品價格剛到高位,轉眼又發生暴跌。所有這一切,都是預期不明、不負責任的貨幣政策惹的禍,從美聯儲到日本央行,均難辭其咎。
目前的通脹壓力由兩股水流合成:一是原材料價格上漲,二是貨幣發行量增加,要解決本輪通脹必須正本清源,一是提高企業效率消化源源不斷上升的成本壓力,二是實行負責任的貨幣政策,給予市場非常明確的反通脹預期。
目前我國企業裏面民企的效率其實是很高的,但資源配置的整體效率還有待提高。這麼多年來,我國的徵稅成本居高不下、行政開支易漲難收、大學畢業生鑽頭覓縫想當公務員,足以説明我國整體資源效率低。
如果政府效率與大企業效率大大高於貨幣的增速,我國的內部通脹就可以被平抑在一定的範圍之內,相反,如果一些賠錢的企業不能提高效率,那麼有多少新增財富都會被源源不斷的貨幣所稀釋,外在表現就是貨幣購買力下降,通脹預期上升。而中鐵建一個項目就可能賠出去41億元人民幣,需要國內填補黑洞,虧損的中鋁控股了雲南銅業,效率如何提高?
另一方面是我國的貨幣超發,2001年-2003年間,M2增速16.6%,GDP增速為9.8%,CPI增速為1.4%,M2增速超出GDP增速與CPI增速之和5.4個百分點;2005年-2007年超出2.8個百分點;2008年-2010年9月超出9個百分點。多年積累的超發貨幣,並沒有徹底被資本與貨幣市場消化;加之美日的量化寬鬆政策火上加油,使通脹預期一發不可收拾。
改革資源配置機制,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讓資金、資源落到誠信、有前景的成長型企業手中,剝奪騙子公司的行騙特權與低效公司的生存權;建立獨立的負責任的貨幣體制,在外禦熱錢的同時堅決緊縮貨幣,中國的經濟才能重回高增長低通脹軌道。
2008年限價沒有限住牛肉麵的價格,現在就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