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6日 06: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和訊消息 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稱,近期出現的“央行超發貨幣43萬億元人民幣引發通脹”的説法沒有依據;去年M2/GDP大幅上升是特殊現象,不能因此得出M2/GDP還會進一步攀升的結論。
張健華在接受金融時報(中國)採訪時並重申,下一階段應儘快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央行也會通過多種方式,利用各種政策工具,繼續引導貨幣條件逐步回歸常態水平。
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4%,創下25個月新高,通脹問題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有媒體報導稱,目前貨幣已經超發,這直接加劇了通脹壓力。報導的計算方法是以M2減去GDP,由此得出結論:截至今年9月底,超發貨幣接近43萬億元。
張健華指出,貨幣是個存量概念,國內生産總值(GDP)是個流量概念,兩者不能直接相減,更不能用一個時點上的存量數去減今年前三個季度的流量數。
“至於近期市場上出現的‘央行超發貨幣43萬億元引發通脹’的説法,既缺乏理論依據,也沒有現實基礎,不夠科學和客觀,”他表示。
張健華並稱,貨幣與經濟總量之間也不存在固定的最優比值。由於各國M2統計口徑不一致,所以不能簡單地用M2/GDP比率進行國際橫向比較。
他認為,中國的M2/GDP並不是持續上升的,2004年至2008年呈穩中下降態勢,由2003年的1.63下降到2008年的1.51。而去年該比率大幅上升是一個特殊現象,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不利影響情況下實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結果,並不能因此得出中國的M2/GDP還會進一步攀升的結論。
他並強調,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經濟活動對貨幣和其他交易工具的依賴越來越重,導致金融資産總規模在經濟總資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金融深化的一個指標就是M2/GDP。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M2/GDP上升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相對其他國家來説,中國的M2/GDP偏高,這説明還有一些特殊因素的影響,比如貨幣化過程的影響、較高的儲蓄率的影響、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結構的影響以及金融創新不足等。
報導並援引他的話稱,外匯佔款太多,也是造成基礎貨幣源源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從2002年末到2010年9月末,外匯佔款由2002年底的2.21萬億元增加到19.5萬億元,增長率7.8倍;外匯佔款佔基礎貨幣的比例則由49%增長到了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