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5日 08: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在CPI高漲的情況下,北京再現招工難。
據統計,第三季度北京人力資源市場共收集發佈崗位需求70.9萬個次,登記求職人員59.2萬人次,供求矛盾缺口達到10萬人計。
近幾個月,走在北京街頭,一個常見的景象就是店舖門上都貼著招聘廣告。
崗位挺全乎,涵蓋普通服務員、餐館的廚師、服裝店的導購、物業大樓的電梯司機、清潔工、保安……招一兩名的已罕見,一般上面都寫著“若干名”,有的甚至直接寫著“幾十名”。
一些招牌都泛黃了,還是在默默地貼著。之前活躍在這座城市裏找工作的姑娘、小夥子似乎一夜之間都不見了。
翻開報紙的人才週刊,高薪誠聘IT精英和獵頭公司的大幅廣告已不常見。反倒是一些招聘傳菜工、電工、保姆和促銷員的廣告佔據大幅版面,甚至為招到農民工,昔日高高在上的老闆們已開始托關係求人。
面對人口紅利的消失,面對工資的成倍上漲,面對“90後”農民工的不安分與新動向,企業應該主動擁抱“分配改革”,還是削尖腦瓜去搶人?而新一代務工人員是應該去要挾漲薪,還是在家鄉的鄉村開闢一片天地?
一夜間,一名大廚月薪上萬超白領;一夜間,一個村子幾十家工廠辦起來。是走是留?何去何從?考驗的是每個人不同的錢袋,也是中國整個蓬勃的經濟。
滿街招聘
根本沒人來 報紙打廣告
“今年年中,很多人就不想幹了,覺得工資太低了,還不如回去。”京城一家普通中餐館老闆介紹,從年初以來,各種跡象就很明顯,好在去年餐館利潤下滑的情況下他也沒有裁員,工資不斷小幅上調之後,沒有員工離開。
相比老店,新開業的餐館面臨更大壓力。正準備在朝陽區新開一家西餐館的李老闆甚至動起了在報紙上打廣告的念頭。原因是開業日期臨近,眾多重要崗位還空缺著,通過熟人等渠道發佈消息根本就沒有人來。
“越到年底招聘的單位越多,人也越難找,現在是根本就沒人來問。”公主墳邊上幾家底商負責人抱怨説,招到了也基本上説走就走,以前要是説壓半個月工資往往就會乖乖地等著,現在很多人根本就不要了。
工資普漲
一千變兩千 還是“感情價”
目前,準備在朝陽區開西餐館李老闆,開出的工資標準已經比之前的心理預期高出了近一倍,以最普通的服務員崗位為例,他最初預算1300元左右,現在已經提到了2000元。
他還明確承諾,根據工作表現給予提成和補助。還有休假之類的福利。
北京地區一些普通飯館,在2007年的時候,粵菜等菜係的大廚的工資在4000-5000元,但現在已經突破了萬元,還得包吃住。普通廚師工資也上漲到了4000-5000元。這種價錢往往還是個“感情價”。
實際上,“富士康跳樓事件”出來之後,很多家長都打電話囑咐孩子:“工作不想幹了就回家,沒什麼大不了的。”種種因素都在提高著工人的談判權。
業內人士認為 很多企業仍停留在謀求暴利的舊思維 進行不對等的利潤分配
企業不肯漲錢 還是真沒利潤?
工荒工慌
企業不適應 就會被淘汰
“工荒並非真的缺人,而是勞動報酬不足以吸引員工。”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企業初次分配不均衡現象一直都存在,但是隨著物價上漲影響越來越深遠,黨和國家相關部門此前屢屢提出的分配改革,顯然值得企業深思。
“這是一種博弈,很多企業稱沒利潤,不願給員工加工資,但實際情況如何?市場總是會告訴大家真相的。”業內人士表示。很多企業仍停留在多年前的思維裏,老是想著不對等的利潤分配方式,但隨著經濟發展,分配格局必然會發生改變。
“做企業的要擁抱變化才行,否則會被淘汰的。”上述人士認為,一直以來企業話語權遠比工人強得多,導致社會一看到企業叫苦,就以為企業沒有利潤了。實際上,相比工人的收入,企業老闆財富的增長速度遠比工人大得多,“老闆要認識到,暴利才是不正常的。”
溫州福利
工薪漲兩成 免費空調房
北京不是個例,臨近年底,年初用工荒的發源地東南沿海,同樣在品味著人手不足的苦澀。
“以前很好招人的,今年不一樣了。”溫州奧康千石工業園的總經理樊曼如表示,為了應對人手不足,他們不得不加大面積撒網,“安徽、河南,還有重慶附近一個很偏僻的小村子,為了招工,我們今年都去了。”
為了吸引工人,企業開出的薪資條件隨行就市地一路漲上去。進廠才一年的曉青已經漲了一次工資,“去年的保底工資是1200元,今年漲到了1500元”。而企業在福利待遇上的競爭也讓她的實際收入提升了不少。“以前的廠服要自己出一半錢買,但是現在都變成免費發的了,社保需要自己交的那部分,今年廠裏也全替我們出了”。
樊曼如告訴記者,與去年相比,廠裏的平均工資今年已經漲了20%,這在千石乃至溫州都是普遍現象。大幅招工廣告牌常年擺在企業門口,“免費提供空調房、補貼一半餐費”,“普工保底工資1800元/月以上,技工3000—5000元/月”,“每月休息4天”……
核心原因
家鄉發展快 不願再打工
人都去了哪?溫州老闆樊曼如認為原因很多。
首先,經濟回暖,需要用人的工作多了。其次,産業西移,國家支持中西部政策的出臺,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用工環境的優化,這讓成熟工人們選擇回家就業或在家創業。
“今年8、9月,我去了江西、湖北看,現在那一個村子一小塊地方就有幾十家工廠辦起來,比如沿海工人工資2000元,在那裏1500元,但是可以不離開家和親人,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出來了。”樊曼如告訴記者。
樊曼如分析,這些在內陸的企業大都是台資興辦的,製造成本算下來也就比沿海“便宜一兩元”,他們真正看中的也是那裏充足的勞動力。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樊曼如認為用工荒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80後’、‘90後’是現在工人的主力軍,我們廠裏的工人平均年齡也就二十三四歲,他們不像上輩人能吃苦,他們更追求工作條件、生活質量和職業發展”。
企業出路
用人成死結 增長需轉變
為全球買家提供採購信息的B2B媒體公司環球資源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針對239家中國供應商的調研中,64%的受訪供應商表示,即使員工薪酬上升,他們仍需續聘人手。
在競爭激烈、産品價格提高有限的情況下,企業們還在尋求別的方法,而非僅僅是漲工資。
奧康甌北製造中心總經理郭勇認為,這種現狀將直接倒逼企業加快結構升級和技術改造來消化成本。“讓熟練工再提高效率是不現實的事,那麼剩下的唯一一條路就是更新設備”。
郭勇表示,一台電腦花樣機一天的工作效率也相當於十幾個工人。今年年中,他還去了江西、四川等省份實地考察,發現一種新的生産方式正在興起。很多從沿海地區返鄉的熟練工人開辦了針車生産線、車包生産線等專業化、單一化的工廠,有的甚至一年産值達到千萬元。“可能未來我們也會將生産的環節拆分開來,部分或者全部外包出去”。
-記者手記
人口紅利時代已經結束
劉映花
中國的人口紅利時代是否已經終結?對此,學界意見並不統一。然而,看看我們身邊的變化就會發現,這一問題早已不是學術之爭。
自2004年開始,中國以低端製造業為代表的工資水平已經進入了上升的快車道。在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停頓了一年後,2010年春節前後,形勢出現了“大逆轉”,工廠接了單卻雇不到人,提高最低工資又被提起。
今年年初至今,工資上漲一再加速,各省的最低工資已經平均上調了15%-20%。
30年來,中國的“世界工廠”奇跡,除了受惠于開放的政策、豐富的自然和土地資源外,更得益於充沛、年輕的人力資源。中國依靠世界上首屈一指充足廉價的勞動力大軍,讓“中國製造”以其價廉物美橫掃世界。
曾有統計,勞動力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5%。僅僅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達1/4強。
但是,依靠廉價勞動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遭遇了挑戰。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年輕工人越來越少、流動性越來越弱,這可能繼續促使薪水上漲。
同時,內需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提高國民的購買力,而大多數人購買力的提高必然來自收入的提高。中國也許需要在全球産業鏈中尋找新的位置。
在這方面,企業主和人事經理們往往比經濟學家有著更加篤定的判斷。
記者採訪的老闆們幾乎一致認為,坐享人口紅利時代已經結束,勞動力成本上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不過,值得慶倖的是,他們也並非認為這就意味著“世界末日”。有實力的台資企業開始加快像中西部遷移的腳步,他們將帶動當地還不甚完善的配套設施和基礎設施;大部分內地企業則試圖通過提高勞動生産率消化成本,儘管這意味著他們必須暫時加大設備投入,而非把利潤在壓價競爭中都貢獻給外國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