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銀行理財産品門類繁多 投資者切忌偏信盲從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5日 07: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理財週報施維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專訪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報告》主導者何佳

  如今正是一個財富迅速積累繼而又面臨縮水的年代,積累得益於經濟的發展與流動性的充足,縮水則源於通脹預期。如何才能保住得之不易的財富,跑贏CPI?炒股票、買基金、購黃金都是理財之路,但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富人在理財的同時,還要持續創造財富,還有家庭的責任要擔負,怎樣分配時間成為他們頭痛的問題。

  有沒有一種理財方式能集合上述理財方式,並且有專人打理呢?答案是有,銀行理財産品的種類就包含了市面上幾乎所有的投資方式,投資者在自行選定理財産品後,便由銀行按照一定的規則對整個産品進行操作。穩定增值的同時,也讓富人騰出更多的時間與家人共享閒暇。

  但銀行理財産品數量繁多,種類琳瑯滿目,投資者如何挑選銀行理財産品?銀行又如何面對日益增長的零售客戶群?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報告》主導者何佳表示:“從個人或者家庭投資者的角度來講,我覺得首先是不要偏信和盲從。從銀行的角度,在向投資者推薦這些理財産品的時候,就是要把收益和風險明明白白地説清楚。”

  銀行理財業務激增,多樣投資選擇

  異軍突起的個人金融力量,成為銀行新業務開展最跳躍的光點。2003年以來,上市銀行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增長近10倍,年均複合增長逾40%,遠超利息凈收入增速,在營業收入中佔比由5.6%提升至16.2%。

  國人財富迅猛增加,對理財的需求亦同步攀升。今年6月底美林與凱捷顧問公司聯合發佈的《全球財富報告2010》顯示:2009年亞太地區的富人(擁有100萬美元以上凈資産)總數首次趕上歐洲,達300萬人;中國內地的富裕人士數量增加了31%至47.7萬人,繼續位列全球第四。

  何佳認為:“今年應該説是頗具劃時代意義的一年,中國的GDP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中國金融新力量的核心,中國銀行業受益並推動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在國人財富快速增長的格局下,朝零售銀行方向戰略轉型,降低對傳統業務的依賴,已成為保持行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截至年中,銀行業非利息收入佔比已提升至21%的歷史高位,銀行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成為銀行凈利潤增長的重要支撐。銀行理財産品發行量超過5萬億,存量規模逾8200億,這個市場還在快速成長之中。更多的投資方式,需要投資者更理智的投資行為。

  那麼,銀行在向投資者推薦這些理財産品的時候需要做些什麼呢?何佳告訴記者:“最簡單的一點,就是把收益和風險明明白白地説清楚,而且過往的收益只能作為參考,不能説成一定可以獲得的未來收益,因為未來的市場情況不可複製,産品的收益也往往會隨之而不同。再往下一個層次,就是根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和流動性需求,對門類繁多的理財産品進行組合,做出非常契合不同投資者需求的資産配置方案。”

  關鍵性投資決策不要盲從

  具體來看,不同群體的銀行客戶可以接觸到的銀行理財産品還不太一樣。銀行大多按照資産規模,對客戶進行分層管理,有私人銀行客戶、高端理財客戶和普通理財客戶。

  普通客戶接觸到的理財産品比較有限,主要是保險和債券型的産品,收益僅略高於存款利率,風險也相對比較低。當然,也可以通過銀行的渠道投資于國內以及海外的基金,間接投資于全球的股票、債券或者大宗商品市場。高端理財客戶和私人銀行客戶,可以接觸到的理財産品種類就更加複雜,除了上面提到的幾種以外還有很多,比如私募股權類的産品,投資週期大多在5-7年甚至更久,産品涉及的投資環節很多,除非是專業人士,普通的投資者很難做到全面了解。

  再比如,一些為大客戶定制的理財産品,可能會投資于信託基金,或者海外的衍生品市場,涉及到證券化的金融資産,那就更難講清楚。

  如此多的品種,投資者要如何挑選?

  何佳指出:“從個人或者家庭投資者的角度來講,我覺得首先是不要偏信和盲從。什麼是偏信呢?銀行的理財産品比存款利率高,又可以只賺不賠,資金想什麼時候拿出來都可以,這就是偏信。什麼是盲從?看見別人買了挂鉤黃金或者石油的結構性理財産品一年獲得30%或者更高的收益,自己也跟著買,這就是盲從。國際黃金和石油的價格是不斷變化的,他買的時候能賺錢,你買的時候就不一定能賺錢,還可能會賠錢。”

  他還認為,有一種觀點或者做法是不可取的:“自己為了省心省事兒,把理財的重擔全部託付給銀行。這樣做其實非常危險,不是完全不相信銀行,而是一些關鍵性的投資決策,還是要你自己來做。如果你缺乏基本的投資知識,堅持做了錯誤的決定,不但會影響你跟銀行客戶經理之間的信任關係,還可能導致財富縮水。”

  銀行在推薦理財産品的同時需要做更多的投資者教育工作,何佳認為:“這方面的教育工作可以借鑒國內其它金融領域的經驗,把這些成功的經驗推廣到銀行業來。比如説,去年創業板推出,股指期貨今年問世,中國證監會採取了投資者的適當性教育。這個概念可能公眾並不熟悉,具體就是對投資者進行分類,根據資金量、學歷、投資經驗等等,來界定你能不能投資創業板或者股指期貨;界定可以之後,還會對你進行系列的培訓,讓你懂得遊戲規則。這樣的做法如果引入到銀行,其實就可以避免理財産品與投資者的錯配。最好的狀態是投資者跟銀行一起成長,根據自己對資本市場的判斷來選擇銀行推出的理財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