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2日 09: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新疆渤海引水工程的宏大設想惹來一片爭議。
把海水引入沙漠的計劃經報道後,國內不少水利專家與環保人士都認為,眼下,這項耗資600余億的調水工程無論是在經濟層面還是技術層面都不切實可行,並將它與三峽大壩和引發爭議的南水北調工程相提並論。
成本和環保是這一工程遭受質疑的兩大焦點。
但針對外界的質疑,項目負責方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泓元海水淡化有限公司(下簡稱“泓元公司”)卻不以為然,該公司董事長王秀順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我們不會做虧本的生意。”
據了解,目前,內蒙古發改委與遼寧省發改委已經針對該項目立項。而據王秀順透露,涉及該項目的5個工地也已經開工。
高耗能還是高利潤?
按照計劃,“海水西調”工程將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途徑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再順北緯42 線東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余脈後流入新疆。
這意味著,項目全程將穿越四條山脈、一個湖泊,涵蓋中國西部的八大沙漠。
據王秀順介紹,“海水西調”工程主要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從渤海西北岸向上提水至1200米高度,整個過程都用直徑3.2米的玻璃鋼管進行輸送;第二部分則需要建造320公里長的地下隧道,將海水輸送至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海水淡化廠。
根據泓元公司的測算,項目一期總投資628億元,其中建設費用567億元。
雖然從總投資比例中看,建設費用佔據了大半部分,但專家認為,抽水的能量消耗成本與海水淡化成本同樣不可小覷。
“大面積地抽水需要強大的電力支持,這個對能源的消耗太大了,現在國家能源現狀這麼緊張,除非可以借鑒國外同類項目中充分利用風電和太陽能的經驗。”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針對抽水成本過高的質疑,王秀順則表示,在抽水過程中,該項目可以充分利用內蒙古的風電資源,同時,他還進一步強調,隨著項目的推進,也將會把太陽能運用到抽水系統當中。
“風能本身就不穩定,依靠風電完成這麼大的抽水量根本不可能。”張博庭説。
除此以外,在海水淡化工序上,王秀順稱將充分利用當地煤化工企業與電廠發電的餘熱,對海水進行稀釋淡化處理。
“現在煤化工企業和電廠的熱能利用率都只有37%,除了揮發的部分,我們還可以利用50%的餘熱,這也能為海水淡化過程中提供一部分能耗。”王秀順説。
王秀順還向記者算了一筆賬,根據泓元公司的初步規劃,該公司計劃每年抽調海水3.65億噸,每年可實現47億的經濟效益,其中,平均每噸海水淡化的成本大概在4塊左右,風力調水的成本是2塊左右。
“除去成本,我們每年還可以賺12個億。”王秀順説。
據王秀順透露,泓元公司目前已經和神華、大唐等企業達成協定,海水淡化處理後的交易價格為每噸10元。
“科學家們從理論上可以得出的結論並不代表就能實際操作,我認為,這個工程要實現得30—50年以後。”張博庭對記者説。
而根據泓元公司的測算,規劃的項目在完全實施的情況下,靜態投資回收期(包括3年建設期)為稅前6年左右,稅後7年左右,內部收益率為20%左右。
“這個工程我們已經籌備了6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等國內51個研究院都參與了評估和研究,這不是天方夜譚。”王秀順説。
海水實用性之爭
“農業節水及地下水甚至取雪水不利於我區長期的發展。同時,還會破壞生態平衡。‘陸海統籌,海水西調’工程是我國當前的一項重大戰略選擇,也更利於發展區域優勢資源。”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李新娥在接受採訪時説。
但是,與為緩解中國北方嚴重缺水局面的“南水北調”工程和為解決長江下游的洪水氾濫問題而建的三峽大型水利工程項目一樣,“海水西調”也存在破壞生態平衡的核心問題,比如人為改變氣候所可能引發的自然災害、引水渠沿內蒙古邊境可能導致鹽鹼乾涸洼地形成等等。同時,也有專家質疑海水的實用性。
目前,一些沿海城市由於海水倒灌而引發土地酸鹼度變化,如果一旦沿途海水泄漏,缺少降雨的內蒙古、新疆則很可能會導致土地鹽鹼化。
中國高科技産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秘書長、高級工程師張寶印則表示,引入海水不會影響內陸土壤結構,這絕不會造成任何後果。
“海灣的海水與太平洋相連,一般自凈週期為5年,而引入渤海灣海水,能夠將凈化週期人為縮短,促進渤海灣地區環境變化,甚至促進養殖業發展。”張寶印説。
“環保上的問題我們已經解決了,輸送海水的玻璃鋼管具有防腐防泄漏的先進技術,管道搭建也是由中鐵建築集團負責,所以,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施工上,我們都有保障。”王秀順對記者説。
據了解,目前,內蒙古發改委與遼寧省發改委已經針對該項目立項,而據王秀順透露,涉及該項目的5個工地也已經開工。
同時,王秀順還強調,將海水引入沙漠,新疆最少可再增18億畝農業用地。“以色列的沙漠利用率很高,而新疆這麼大的面積,利用率只有4%。”王秀順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