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專家:十一五期間農民增收困難 城鄉收入比仍拉大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6日 0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本報訊 (記者張靜)在近日召開的中國“十二五”改革國際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國農村缺乏基本組織結構,亟待在十二五期間重建。

  楊團認為,我國十一五期間在三農問題上最重要的成就是通過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這説明高層注意到農村組織結構缺失這一重要問題。

  “改革開放最初解放農民生産力是依靠大包乾、聯産責任承包制,這的確是釋放了個體小農的生産力。但這個成效過了5年左右就釋放差不多了。”楊團認為,在此後相當長時間內,我國農村的基層組織都沒有有效組織起來。

  她認為,“專業合作社的好處是全中國一下子推開,由政府鼓勵農民參與,但走下來的結果和政府的初衷背離很大。十一五齣了一個很好的法律,但現在看問題仍舊很多。”

  “把在農村以盈利為目標和以共同致富為社會目標的兩種組織混淆了。”楊團説,目前的政策是好的,但專業合作社的單一經濟組織不能夠承載巨大的城鄉一體化的主題。

  楊團指出,“農村徵地問題以及環境污染問題頻發,尤其是這六年,城市為了發展不斷向農民要土地。同時,農民增收仍然困難,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收入比仍在拉大”。

  楊團指出,十一五期間,城市和農村的二元結構仍在繼續拉大。所以十二五最關鍵的能否讓農民過上好日子,現在的關鍵就是要重建農村的基礎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