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德國經濟一枝獨秀 中小企業出口成強力引擎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5日 0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前總理施羅德改革勞動力市場與短時工作制是德國經濟繁榮的大功臣 

    特派記者 袁雪 布魯塞爾報道

    11月4日,歐洲央行召開貨幣政策月度例會。此前一天,美聯儲剛剛決定進入第二輪量化寬鬆。經濟學家們普遍預測,歐洲央行將與美聯儲劃清界限,保持1%的利率不變。

    “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不會有重要的新聞或變化出現,週四新聞發佈會的提問環節可能會被其他議題所主導”,ING銀行的高級經濟學家Carsten Brzeski對記者表示。他所説的其他議題之一,就是德國央行行長韋伯和歐洲央行行長特裏謝的矛盾。

    歐洲央行素以口風嚴謹著稱,但自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以來,重量級人物韋伯多次在公開場合質疑歐洲央行已定政策,近期的焦點是韋伯反對歐洲央行應繼續購入成員國政府債券。

    在分歧的背後,其實是德國與其他歐元區國家在經濟復蘇之路上的漸行漸遠,歐洲內部的經濟不平衡問題愈加嚴重。德國二季度經濟增長2.2%,為20年來最大季度增幅;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略有增長,增幅分別為0.6%、0.4%、0.2%和0.2%;希臘則連續7個季度陷入衰退,二季度環比下降1.5%。

    不僅在歐元區內部,在世界範圍內,德國也呈現出與發達國家增長疲軟截然不同的態勢。

    究竟是什麼推動了德國經濟的繁榮?

    出口強勁的背後:施羅德改革

    德國經濟部近日再次調高對經濟增長的預期,預計今年德國GDP增長3.4%,2011年增長1.8%。這一增速遠高於歐盟委員會對歐元區16國今年總體增長1.7%的預期。

    創造德國經濟奇跡的,首先是出口。據德國統計局數據,2010年3月以來,德國出口同比增長速度平均接近20%,8月份增長幅度達25.6%。德國出口商協會預測,德國2010年出口行業增幅或創10年來新高。

    德國經濟部提供的材料顯示,德國出口能夠超越歐元區整體速度,優勢在於出口市場的結構性優勢。

    德國經濟部特別指出,德國向中國、俄羅斯、拉丁美洲以及其他亞洲新興國家的出口要明顯高於歐盟的平均水平,而這些經濟體正是2010年和2011年的世界經濟引擎。

    除地域優勢,行業優勢也讓德國出口復蘇強勁。德國出口的四大産業分別為中間産品、資本貨物、汽車以及機械産品,正是各國經濟刺激計劃中急需的産品。

    這正是德國製造業的強項所在——專注與新興市場互補的産品,這樣可以儘量減少受到新興市場成本優勢競爭的衝擊。德國工業聯盟(BDI)的高級副總裁Holger Losch對本報記者表示,在第三國市場,中國和德國出口領域的重疊還是非常有限的。

    德國的另一優勢是精專于與他人不同的産品。從可可粉加工機、提花經編機到口紅填充機等各種機械市場上,德國公司都稱霸全球。在每一細分市場,一個德國公司單獨控制著70%或更多的全球市場。

    中小企業是德國經濟的中堅力量。正是由於它們的存在,德國製造才得以將産品定位於特種用途、技術密集、昂貴的小批量産品,據統計,德國有1420家公司處於行業前兩名的地位,目前約有50%企業按用戶訂單生産小批量、特殊用途的産品。

    另外,成本優勢也是德國出口能優於其他歐盟國家的重要因素。London & Oxford Capital Markets主席認為,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是為這輪復蘇播下種子的人物。施羅德在1998年上臺不久就制定改革計劃,著力改革僵化的勞動力市場:降低稅率增加個人和企業的收入,刺激消費和投資;改革失業保險和救濟制度,逐年削減失業者的救濟金並加強再就業培訓;推遲甚至暫時凍結退休者養老金的增加等。

    正是在這些改革措施的推動下,從2000年至今德國的勞動力成本僅僅上升19%,而同期西班牙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幅度是其三倍。

    但也正因為這些勞動力市場改革措施,讓法國等歐洲國家以及美國近期不斷指責德國過於依賴出口,國內消費水平低,儲蓄率過高,從而導致歐洲乃至世界經濟的不平衡。

    “短時工作制”與“漲薪潮”涌現

    德國這輪復蘇中,出口雖表現搶眼,但卻不是唯一的明星。二季度的數據顯示,出口僅佔德國GDP的36%,而私人消費和投資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0%。“如果僅僅依靠貿易和工業産品,德國可能會像日本一般,日本二季度出口同比增長超過25%,但受消費支出和私人部門投資拖累,經濟仍然停滯”,市場分析機構“21世紀經濟政策”評論道。

    德國私人消費和投資的增長背後,是一個令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艷羨的就業數據。德國聯邦勞工局統計稱,德國9月份失業率進一步降至7.5%,為1992年來的最低水平。而法國二季度失業率為9.7%,美國為10.1%,西班牙在20%的水平上徘徊已久。

    德國政府在危機時推出的“短時工作制”是當前德國就業形勢大好的功臣。該制度規定,對於那些本應該丟掉工作的員工,只要企業保證其仍然就業,政府將支付其2/3的工資。

    在此制度下,位於柏林附近的戴姆勒—奔馳工廠得以不解雇一個員工,而讓其實行3天工作輪換制。僱主負責支付其實際工作時間所得,並付其社會福利和養老金。

    2009年5月,參與該救助項目的工人達到150萬人。經合組織(OECD)最近估計,若沒有這個項目的保障,2009年第三個季度,20萬人將丟掉工作。

    Magnet-Schultz是一家位於德國西南部斯瓦比亞(Swabia)地區Memmingen小鎮上的家族經營企業,專營電磁産品。2008年該公司訂單急劇下滑,公司1500名員工有1/3都參加“短時工作制”,僅僅有58人下崗。該公司主席Wolfgang E. Schultz表示:“為了維持公司的長期發展,我的目標是在經濟危機時期將技能工人的流失減到最小”。他當時還承諾一旦時機好轉,將會重新雇用他們,目前已有40人被重新雇用。

    這樣的臨時救助制度不僅保障私人消費能力,而且在經濟好轉、訂單重新出現時,企業能有足夠的高技能工人。

    隨著良好的經濟數據不斷傳來,德國也掀起漲薪潮。德國鋼鐵和工程工會IG Metall從9月起開始與僱主談判,要求明年漲薪6%。上周,雙方敲定德國8.5萬名鋼鐵工人的薪金上浮幅度為3.6%,遠高於此前2%的水平。

    ING銀行高級經濟學家Carsten Brzeski分析稱,德國經濟增長應該更依賴於私人消費,而工資上漲無疑將成為催化劑。

    “(德國)工資上漲幅度極低的時代正在終結”,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Jorg Kramer表示,到2011年初,德國化工行業、零售業和建築行業工人也將完成他們的薪金談判。但Jorg Kramer警告,這意味著德國將成為首先面臨通貨膨脹問題的工業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