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戰略新興産業部分規劃或年內推出 解讀四大新支柱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7日 09: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四大“新支柱産業”解讀:戰略新興産業部分規劃或年內推出

  ■ 生物産業“十二五”規劃預計明年上半年報送國務院 ■ 《節能環保産業發展規劃(徵求意見稿)》三輪徵求意見程序已全部結束,有望於今年年底前推出

  早報記者 陳靜思 發自北京

  專家稱,雖然有了政策利好支撐,但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目前仍面臨體制和機制障礙。徐曉林 早報資料

  未來十年,中國以傳統産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産業的格局將被打破。

  金融危機過後,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被視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近日,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中的四個又被升級為未來中國的支柱産業。10月18日,《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下稱《決定》)發佈。《決定》稱,到2020年,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産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産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産業”。

  目前,中國國民經濟支柱産業包括汽車、鋼鐵、建材等傳統産業,將具有知識密集型、低能耗、污染小的新興産業列入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在中國尚屬首次。

  支柱産業內涵發生變化

  “戰略性新興産業對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重大,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一定比傳統支柱産業大。其會對傳統産業的改造升級起到重要作用,使得傳統産業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是不是支柱産業,首先看有沒有社會需要,支柱産業社會需求比較大。第二看對其他産業的帶動作用如何。”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産業組織研究室主任張其仔近日説。

  “但中國正在進行增長方式的轉變,這就需要支柱産業還要符合新的特點:一是促進就業;二是利於推進整體産業升級,並産生很大的技術溢出效應;三是具有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特點。”

  據張其仔分析,增長方式轉變的實質就是要找到這樣一種産業——既滿足促進經濟增長的標準,又滿足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標準。

  可以預見的是,伴隨著新興産業納入到國民經濟支柱産業的願景,未來中國經濟格局也將産生微妙變化。這是否將對傳統支柱産業形成衝擊,成為不少人的疑問。

  張其仔認為,“戰略性新興産業對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重大,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一定比傳統支柱産業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起來後,會對傳統産業的改造升級起到重要作用,使得傳統産業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從拉動經濟增長角度看,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産業還很難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但從發展方式轉變的角度看,未來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還是可能的。”張其仔説。

  新興産業摸底已經啟動

  “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分類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不一致,有些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邊界並不十分清晰。”

  雖已被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産業,並將在未來十年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産業,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産業究竟是什麼,包括哪些具體行業,産業規模到底有多大?這些基礎性工作,似乎才剛剛開始。

  “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分類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不一致,有些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邊界並不十分清晰。因此,國家統計局之前的相關數據,並不能完全反映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整體情況。”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高技術産業研究室主任王軍説。

  依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國行業分為20個門類、95個大類、396個中類、913個小類。早報記者查詢國家統計局網站上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並沒有找到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完全對應的行業類別。

  以生物産業為例,《決定》給出的“定義”是,“大力發展用於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術藥物、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化學藥物、現代中藥等創新藥物大品種,提升生物醫藥産業水平。加快先進醫療設備、醫用材料等生物醫學工程産品的研發和産業化,促進規模化發展。著力培育生物育種産業,積極推廣綠色農用生物産品,促進生物農業加快發展。推進生物製造關鍵技術開發、示範與應用。加快海洋生物技術及産品的研發和産業化。”這使得戰略性新興産業“生物”,分散在了醫藥製造業、農業等幾個大類之下。

  據王軍介紹,其所在的研究機構已經為此啟動了生物産業的統計工作,摸清産業規模。目前,他們已經建立了總的生物企業數據庫,通過重點企業的發展情況來推測整個行業的發展情況。

  除對整個行業發展情況的摸底外,需要厘清的還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內涵和發展重點的問題。21日,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解讀《決定》時説:“一些地方基於當地的産業基礎、比較優勢和經濟長遠發展的需要,將石化深加工、綠色食品、林産業、海洋産業、文化創意、現代物流、高端生産性服務業等列為戰略性新興産業。”

  事實上,在此之前,更大範圍的調查與摸底已經展開。今年2月,“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研究部際協調小組”成立,由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任組長。據王軍介紹,自此開始,一場由國家發改委&&、全國範圍內從企業到地方的大調研繼而展開;也正是在調研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決定》。

  生物産業規劃明年報送

  節能環保、生物等産業規劃由國家發改委&&,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業、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産業規劃由工信部&&制定。這些專項規劃都要和“十二五”規劃相銜接。

  早報記者了解到,戰略性新興産業總體規劃及各專項規劃的研究已經漸次展開。其中,部分規劃或將在年底前推出,生物産業“十二五”規劃預計明年上半年報送國務院。

  王軍在接受採訪時透露,“目前我們配合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的工作,正在做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規劃,這是一個總體規劃,還有各個産業的專項規劃。專項規劃並不一定都是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做,而是由行業所分屬的不同部門負責。”

  早報記者還獲悉,節能環保、生物等産業規劃由國家發改委&&,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業、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産業規劃則由工信部&&制定。其中,《節能環保産業發展規劃(徵求意見稿)》三輪徵求意見程序已全部結束,有望於今年年底前推出。

  王軍表示,這些專項規劃都要和“十二五”規劃相銜接。她介紹説,目前,總體規劃的初稿已經完成,部分內容已在各部門間進行了討論。生物産業“十二五”規劃制定工作剛剛開始,計劃于明年上半年報送國務院。對於為何規劃不能趕在“十二五”之前發佈,王軍解釋説,生物産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是在2007年4月發佈的,並不在一個五年規劃期的開端。因此,生物産業“十二五”規劃也並不會完全契合“十二五”的五年跨度。

  仍然面臨體制機制障礙

  體制、機制上的牽制,在戰略性新興産業中有所體現。“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決策機制,有關規劃、政策沒有形成合力。”

  雖然有了政策利好支撐,但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目前仍面臨體制和機制的障礙。

  王軍説:“研究院做的技術成果變成産業、轉化成産品,中間存在著一定制約。很多領域,技術上是比較領先的,但技術成熟後往産業方面做,差距就會越來越大。這一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

  對於新藥審批和生物制藥進入醫保目錄進展緩慢的問題,王軍認為,創新藥和進入醫保目錄的藥要考慮安全性,這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這對新藥創制的積極性造成很大影響,目前仍未形成一個特別順暢的渠道。

  體制、機制上的牽制,在另外幾個戰略性新興産業也有體現。

  中國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員會委員侯自強表示,以新一代信息産業中大力推動的三網融合為例,阻礙三網融合的技術問題已不存在,但三網融合始終只停留在部分地區、項目,而未能取得重大實質性進展,“根本原因是市場準入産生的部門之間的利益衝突。”

  侯自強認為,“三網融合使整個業務鏈、産業鏈發生變化,表面上是電信和廣電之間的矛盾,更多的還是廣電內部利益的重新分配。三網融合的基礎是互聯網,互聯網接入成為主要問題。因為國家將互聯網ISP的執照頒發權給了信息産業部電信管理局,而廣電則掌握網絡視頻和IPTV及網絡電視(互聯網電視)的牌照。雙方各以手中的權力掣肘,成為推進三網融合的主要障礙”,“這是其他國家普遍遇到的問題,但中國更複雜。牽扯到利益的重新分配、體制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解讀《決定》時也表示,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産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機制沒有形成,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仍然突出。技術創新成果轉移機制亟待建立,創新成果産業化仲介機構缺失。部分領域管理體制改革滯後,如節能環保和“三網融合”相關行政管理體制、生物醫藥産業的新藥審批程序、通用航空發展的空域管理規定、衛星應用的軍民結合機制等,現行管理辦法制約相關行業發展。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決策機制,有關規劃、政策沒有形成合力。

  政府不能有技術偏好

  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扶持應該是大的方向性的,不能存在技術偏好,不能破壞市場對技術選擇的機制。

  對於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技術現狀,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解讀《決定》時説,“一些領域在規模上雖然已經躋身世界前列,但組裝加工能力強,技術集成能力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主要依賴進口。”

  其中,“新興信息産業雖然在系統設備研發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但在集成電路、光電、高性能計算等領域的基礎性技術還有待突破;生物醫藥産業儘管快速發展,但缺乏創新藥物和工程化技術與裝備;基因工程開展了大量研究,但工業化的轉基因技術不掌握,開發具有知識産權的新品種速度慢;裝備製造業雖然規模較大,但大型裝備關鍵核心部件、控制技術和高性能材料嚴重依賴進口。”

  早報記者從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工作部進一步了解到,中國高端裝備國産化的環境不理想,突出表現在——設備招標中歧視國産設備的現象仍屢見不鮮;用戶強行要求國産化的主機必須使用其指定的進口零部件和材料;在設備採購中對國産設備過度壓價;誇大宣傳國産化過程中的曲折和問題;以高於國際同類産品標準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增加國産化難度等。

  這是否意味著更多的政府扶植,將成為産業增長的重要一翼?

  與此相反,張其仔認為,對傳統優勢行業,應加大政府對關鍵技術開發的支持,促進産業內升級,防止傳統優勢行業競爭力下滑;對戰略性新興産業,應充分運用市場的機制和辦法。原因在於,“傳統産業的改造和升級的方向、技術變遷的方向相對比較明確,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技術路線和發展方向本質上不確定。如果完全靠政府制定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路線,有可能走到錯誤的技術路線上去。必須要讓不同企業的不同技術在市場上競爭,從市場上篩選好的技術。”

  與張其仔觀點類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今年8月在“中歐-張江2010第二屆中國創新創業高峰論壇”上表示,“戰略性新興産業當中最大的風險在於技術的不確定,而我們目前在掌握核心技術、把握主導技術的發展方向上,能力還十分欠缺。”

  張其仔認為,第一,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扶持應該是大的方向性的,不能存在技術偏好,不能破壞市場對技術選擇的機制;第二,鼓勵風險投資進入戰略性新興産業,而不一定是政府直接財政補貼,“政府只是在早期市場培育時起作用,最終應在一定時段退出。這樣的産業才有前途。”

  10年後産值或超10.7萬億

  “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總産值將在2015年超過4.5萬億元,2020年將超過10.7萬億元,複合增長率將達15%~19%。”

  戰略性新興産業市場的“蛋糕”到底有多大?有關機構預計,這塊“蛋糕”可能在10年後超過10萬億元。

  根據《決定》,五年後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將達8%;2020年七大産業的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5%。根據這一發展目標,華泰聯合證券預計,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總産值將在2015年超過4.5萬億元,2020年將超過10.7萬億元,複合增長率將達15%~19%。

  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曾在第四屆中日節能環保綜合論壇上表示,預計到2012年中國節能環保産業總産值將達2.8萬億元。

  中投顧問發佈的《2010-2015年中國生物技術産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則顯示,2008年,中國廣義生物産業的總産值為1.1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廣義生物産業的總産值將達到6萬億元,其中包括生物醫藥4萬億元、生物製造1萬億元、生物農業1000億元、生物能源3000億元、生物環保1000億元等。

  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當中,高端裝備製造業有其獨特之處,橫跨了傳統産業和新興産業兩大領域。高端裝備製造業主要包括航空裝備工業、衛星産業、軌道交通裝備業、海洋工程裝備,以及智慧製造裝備等五大領域。中銀國際分析認為,僅航空裝備工業方面,預計未來3-5年中國整個航空工業産出4000億-4800億元,到2020年後航空工業産出可達1.6萬億元。

  但對於諸多對未來市場的樂觀估計,張其仔提醒,“十二五”期間,通過傳統産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很難發生變化。勞動力的素質水平、基礎設施、政策體制機制的設計、投融資環境都是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障礙,“目前來看,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市場還不夠大。一是由於技術不成熟,價格偏高;二是百姓偏好傳統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