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新能源的光榮與夢想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5日 09: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新能源夢想照進現實。

  根據我國“新興能源産業發展規劃”,從2011年到2020年,累計在新能源領域的直接投資,將達到5萬億元。

  而列入規劃的,不僅包含核電、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領域的開發利用,還包括潔凈煤、智慧電網、分佈式能源、車用新能源等對傳統能源升級。

  具體的目標,即到2020年完成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15%的目標,核電規模至少達到8000萬千瓦以上,水電裝機規模至少達到3億千瓦以上,其他生物質能的利用規模應該達到2.4億噸標準煤以上。

  對於資本市場而言,宏大規劃正在逐漸變成誘人的投資機會。

  但風險與機遇並存。當新能源成為資本市場的“故事題材”,泥沙俱下之時更需去偽存真。

  風電的“戰國風雲”

  曾經一路疾行的風電,已經到了刺刀見紅之時。

  2010年9月10日,中國首輪1000MW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在北京開標,央企成為最大贏家。

  招標結果顯示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獲得濱海項目,中國電力投資有限公司聯合體贏得射陽項目,山東魯能集團有限公司獲得東臺項目,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大豐項目。

  而中標電價更是低至0.62-0.74元/千瓦時,這一價格遠低於此前機構預期,而以這價格計算,中標企業很有可能陷入虧損。

  央企不惜低價圈地,很大程度上源於可再生能源配額的政策,發電企業上馬火電機組須先發展大量可再生能源裝機。

  而另一方面,上海一家以PE為主的投資基金産業研究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目前三分之一的風能是閒置的。

  “風能發出來的電,一上去就衝擊電網。偏遠的地方,負荷不是很大,電網還能接受。但是像上海附近的風能發電,這一問題就必須要解決。”

  該人士表示,“風電高速增長的階段已經過了,前五年的複合增長是130%。從現在開始,未來5-10年,風電將進入平穩增長期,每年的裝機,只有1000萬千瓦。而風電設備的生産能力,是1500萬千瓦,整體是過剩的。”

  在此次海上風電招標結果中,三家設備製造商分割了設備訂單,其中華銳風電贏得了濱海(300兆瓦)和射陽(300兆瓦)項目,金風科技(002202.SZ)贏得了大豐項目(200兆瓦),上海電氣(601727.SH)贏得了東臺項目(200兆瓦)。

  但即便是行業領先者金風科技,也不得不面臨行業整體增速放緩的壓力。

  根據國金證券的測算,金風科技全年整機訂單預計將達4000MW。“考慮

  到2009年全年新增訂單2915MW 和2008年1541MW,今年新增訂單的同比增速將由去年的90%放緩到37%。這也正反映了整體行業性的增速放緩。”

  金風科技半年報顯示,該公司業績繼續高歌猛進,實現營業利潤9.6 億元,同比增長34.4%;實現凈利潤8.1 億元,同比增長45.2%。

  但在上述PE人士看來,風電設備的整機廠商,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而部分巨無霸,則穩健有餘,爆發力不足。“像東方電氣、上海電氣,既做核電又做風電,業績上不具有爆發力。”

  但結構性的機會依然存在。“像做輪轂、軸、變流器的公司,相對來説還是有一些投資機會。”

  如在10月11日登陸A股的杭齒前進(601177.SH),其募集資金的部分投向,就是年産2000套風電增速箱關鍵件産能擴展項目。上述項目擬投資金3.86億元,也是該公司四個募投項目中投資最大的一個。

  而杭齒前進目前風電增速箱産能僅為350台,雖然對公司業績貢獻不大,卻是毛利率最高的業務,達到25%。

  募投項目將新建2000套風電增速箱産能,2012年投産。風電業務將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2年後有望年增長30%-40%。

  而另一個關鍵部件變流器,則被看作是風電設備製造領域,尚未發掘的礦藏。目前,風電變流器是風電整機中,僅有的幾個尚未實現國産化的零部件,目前外資品牌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高達95%。

  根據國金證券的測算,變流器在中國年均市場容量,在52億元左右。

  而另一方面,變流器這一設備領域,也得到了政策的傾斜。

  根據2008年發佈的《風力發電設備産業化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在中國境內從事風力發電設備生産製造的中資及中資控股企業進行産業化資金支持。在關鍵零部件製造企業補助金額上,規定重點向變流器和軸承企業傾斜。

  變流器在風電整機設備的成本中,佔比在15%左右。

  目前具備變流器生産能力的上市公司,包括榮信股份(002123.SZ)、海德控制(002184.SZ)和九州電器(300040.SZ)。

  其中,榮信股份與金風科技合作開發1.5MW變流器,目前已經通過金鳳科技的測試。國金證券在其報告中表示,“預計今年將研發完成,2011年將貢獻5000萬的收入。”

  另一家涉足這一領域的海德控制,其風電變流器研發團隊來自於艾默生,而艾默生是國際市場上為數不多的幾家主流變流器廠商。目前海德控制已經完成了1.5MW和2MW雙饋風電變流器的開發,樣機處於挂網測試階段。

  核電:尋找小巨人

  相比風電,核電更為切實可行,而在最新的“十二五”規劃中,核電的比例和裝機容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根據規劃,到2015年,核電裝機規模將達到3900萬千瓦;到2020年的核電裝機規劃將提高到8600萬千瓦,佔屆時總裝機的5%左右,在建規模在4000萬千瓦。

  而設備製造商,正是可以在其中分享到最大的蛋糕。

  根據銀河證券的測算,按照核電單位投資為13000元/千瓦計算,2011-2015年間核電投資預計將達到5000億元,2011-2020年間核電投資有望達到1.2萬億元。“從核電投資的構成上看,設備投資佔總投資的55%。”

  “我認為投資核電的邏輯是,要規避掉技術路線之爭。目前的核電技術路線,包括2代、2代半,3代,那你投資的時候,就去找哪一代都要用的東西,像閥門、泵、管等。”上述PE人士告訴記者。

  在其看來,上述産品,在核電站的投資中佔比不高,“而且做起來相當繁瑣”,“一方面不會和壟斷企業爭利,另一方面因為在總成本中低佔比,在週期性波動的時候,議價能力很強,運營商會盯著佔他們成本50%的東西。

  “像東方電氣、上海電氣我們都不看,大公司比較平穩,但也沒爆發力。”

  而按照其投資邏輯,主營核電站閥門的中核科技(000777.SZ)和江蘇神通(002438.SZ);主營通風與空氣處理的南風股份(300004.SZ)以及參股公司主營核電用鋯管的嘉寶集團(600622.SH),均具有細分行業小巨人的潛質。

  10月12日,中核科技定向增發方案為證監會獲批,這一增發方案計劃募集資金3.432億元,主要投向核電關鍵閥門生産能力擴建項目、核化工專用閥門生産線技改項目以及高端核級閥門鍛件生産基地建設項目。

  而從10月13日起,中核科技連續三個交易日以漲停收盤,第四個交易日的漲幅也達到了9.50%,此後因股價交易異常波動,該公司停牌至今。

  另一個閥門領域的上市公司則是江蘇神通。該公司2010年半年報顯示,其核電閥門營業收入大增59.1%至5424萬,佔總收入比例從去年同期25.4%提升至39.4%。

  核電閥門毛利率也穩步提升至45.4%,相比之下,中核科技核電閥門的毛利率僅為28.45%。

  而另一方面,隨著該公司募投項目一期的投産,其核電閥門産能從2500台套增加至4000-5000台套,産能提升接近100%。

  招商證券在其報告中表示,“按照核電項目施工計劃,預測今年將交付1.47億元,同比增長96%,募投項目順利投産可保證今年生産計劃順利完成。”

  江蘇神通發佈公告,稱該公司中標中廣核廣東陽江核電廠3~6號機組和廣西防城港核電站1、2號機組LOT190F核島蝶閥項目,訂單金額1.26億元,預計將於2011-2013年交付實現收入。

  “再次獨得訂單鞏固公司在核電蝶閥、球閥領域的霸主地位。我們預計公司下半年還有望中標大約1.7億訂單,年末手持訂單達到7億左右。”招商證券在其報告中表示。

  另一方面,在上述PE人士看來,鈾礦資源有望成為新的熱點。

  “核電建設高峰期到2012年以後陸續結束,將迎來投産高峰期,這時候鈾礦的需求將會上來,而鈾礦的開採是管制的,價格上有杠桿,我們中期比較看好。同時礦産又是抗通脹的。”

  中國被認為是傳統意義上的貧鈾國,但近期中核集團在內蒙古和新疆接連發現大型鈾礦,而這些鈾礦的歸屬,也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目前從事鈾礦開採的,並無A股上市公司,港股有中核國際(2302.HK),該公司大股東為中國國核海外鈾業有限公司,上市公司2009年6月收購西部公司69.5%的股權,後者持有內蒙古多項鈾和煤炭項目。2010年1月,上市公司又收購母公司佔尼泊爾Somina鈾礦37.2%的股權。

  而另一隻港股世紀城市國際(0355.HK),則是此前與中核集團全資子公司中國原子能工業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就在蒙古和其他國家開發鈾礦建立合作關係,但此後未有進展。

  此外,中鋼天源(002057.SZ)的母公司中鋼集團旗下子公司中鋼南澳鈾礦有限公司擁有中鋼PNN鈾礦合資公司60%的權益,市場也在關注其注入上市公司的可能性。

  太陽能 “賣鏟人”的大生意

  2010年9月21日,由財政部、科技部、住建部、能源局發佈《關於加強金太陽示範工程和太陽能光電建築應用示範工程建設管理的通知》,對2009年出臺的金太陽工程和太陽能光電建築政策內容進行了調整,將支持的地區由偏遠地區擴展到沿海地區,支持項目也更傾向於大型項目。

  這對於基本靠國外需求的中國多晶硅産業而言,頗具意義。

  2009年全球太陽能裝機容量為7.2GW,其中僅德國就達到3.8GW,佔據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排名其後的則是意大利、捷克、比利時和法國。

  而對於目前國內太陽能上馬最多的多晶硅項目,也在經歷著價格的過山車。

  在多晶硅價格最為瘋狂的2008年,其售價一度達到400-500美元/公斤,但此後迅速回落,一度跌到40-50 美元/公斤。

  但從2010年下半年以來,多晶硅價格又逐漸走出谷底,上漲到目前的100美元/公斤。

  但多晶硅行業産能過剩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

  “我個人覺得化學法多晶硅,未來的日子會不好過。因為他們的技術大多是仿製的,生産線很多也是拼湊起來的,比如前段是美國的團隊,中段是俄羅斯的技術,這樣的結果就是産品線打不通,號稱有1萬噸的生産能力,實際上可能只能發揮出20%。”上述PE人士向記者表示。

  在其看來,在新能源領域,“裝備和材料是最值得投資的,新興産業是先投裝備,而不是先投産品。裝備與新能源是鐵鏟與淘金者的關係。投資的一半是裝備。而一旦投入了,此後的研發、技術升級,還要買裝備。”

  “即便最後這個産業是不存在的,就像玉米做乙醇,設備製造商還是掙到錢的。”

  而另一方面,“做裝備的公司和從事産品生産的公司是業務關係,他最清楚哪些是真才實幹的,可以接觸到行業內部的東西。這些公司對裝備商,一定會講真話,做不出就是做不出來,但對外部投資者就不一定了。”

  按照此邏輯,設備生産商包括精工科技(002006.SZ),其2007年開始生産多晶硅鑄錠爐,有券商研究機構稱其為“太陽能淘金熱中的‘賣鏟人’”。

  2010年10月11日,精工科技公告稱與江蘇協鑫硅材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署合同,向該公司提供52台(套)多晶硅鑄錠爐及其相關配套輔助設備。

  2010年半年報顯示,太陽能光伏設備為上市公司貢獻營業利潤2797萬元,産品毛利率高達35.98%,在該公司全部六大産業中,均位居榜首。

  此外,光熱是太陽能除了光伏之外的另一發展方向。

  “對於光熱的投資來説,技術路徑非常重要。因為光熱技術是以色列壟斷的。如果你看到一個項目是美國過來的,那就要很小心了。”上述人士介紹,其曾經接到過浙江一個光熱項目,背後支持方有美國能源署,是一批華人團隊,“我看都沒看,因為光熱技術都掌握在以色列那裏,美國的技術很可能是個半成品,這等於你去承擔技術風險。”

  但目前A股上市公司僅有少數涉獵光熱。長城證券在其報告中表示,應重點關注兩類企業,一類是光熱發電系統研發和項目建設企業,如天威集團和三花股份(002050.SZ),兩家公司均已開始著手光熱電站項目的規劃工作;另一類是光熱發電相關核心材料和設備製造商,包括研製斯特林太陽能發動機的航空動力(600893.SH)和規模生産太陽能玻璃的金晶科技(600586.SH)。

  特高壓和智慧電網:唯國網是瞻

  國家電網的招標結果成為智慧電網板塊的風向標。

  “節能減排在電力領域面臨的問題,第一是線損,發出來的電在線路上的損耗;第二是負載的損耗,晚上發出來的電用不掉,但是機組不能停;三是火電效率的問題。”

  而特高壓和智慧電網,正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兩條路徑。

  雖然國家電網在力推特高壓上面臨諸多爭議,但其強勢推進的意圖始終未變。

  “中國的線損率全世界最高,因為地域廣闊,發電資源分佈不均。中國在線上的損耗是7%,一年1000億元人民幣。而負載損耗,一年2000億左右。”上述PE人士告訴記者。

  而對於參與到智慧電網和特高壓領域的上市公司來説,國家電網一舉一動都關乎其利益蛋糕的分配。

  根據平安證券的測算,特高壓輸電網建設高潮將在2015年之前,將帶來近2200億元的電力設備需求。電網智慧化是智慧電網建設的重點,將帶來超過6200億元的設備市場容量,其中智慧配用電市場佔比近50%。

  根據平安證券我們遵循“獨斷、專行”兩大原則。所謂“獨斷”即:市場佔有率高、行業集中度高、毛利水平高,所謂“專行”即:業務與智慧電網關聯度高、技術優勢突出、綜合解決方案提供能力強。

  而上市公司與國家電網的關係,或將有助於其在眾多投標企業殺出重圍。

  以許繼電氣為例,該公司是國內電力設備産業鏈最為完整的公司,而其控股股東許繼集團在直流換流閥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市場佔有率接近40%。

  更為重要的是,2010年2月,國家電網公司完成對許繼集團的收購,市場對許繼集團整體上市存在諸多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