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4日 09: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字,9月份CPI同比漲幅創下了23個月以來新高,這説明了什麼呢?2010年10月23日,央視《新聞1+1》播出“阻漲價擊戰”,以下為節目實錄。
主持人(董倩):
歡迎收看《新聞1+1》。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字,9月份CPI同比漲幅創下了23個月以來新高。數字是抽象的,如果它反映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就是我們的生活成本在不斷地增加。衣、食、住、行好像什麼都在漲價,我們不妨再回到前面的數字,創下新高的CPI同比漲幅到底説明了什麼呢?
市民1:
肉、蛋、奶都在漲價,我這兒買的豆角兩塊五一斤。
記者:
去年多少錢?
市民1:
今年夏天的時候還一塊錢一斤。
市民2:
一個這麼一丁點的西紅柿兩塊多,我感覺比吃肉還要貴。
市民3:
以前的油三塊多,現在漲到六塊多。
解説:
這是北京一個普通的下午,在超市、在菜市場、街頭巷尾老百姓們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兩個字——漲價。
主持人:
國家統計局昨天公佈9月份以及第三季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10.6%,其中備受關注的居民消費價格CPI在9月份同比上漲3.6%。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0年10月20號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均上調0.25個百分點。
解説:
10月20號,央行時隔三年首度加息,各方紛紛猜測這可能是針對物價而發。而第二天即將公佈的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數據之中,CPI有可能會走出高點。事實果真不出所料,3.6%再創年內新高。
盛來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
新漲價因素的影響主要來源於食品價格的上漲和居住價格的上漲,這兩個因素貢獻了90%。
解説:
在昨天國新辦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9月份CPI的上漲首先是翹尾因素的影響。由於去年的CPI是前低後高,對今年産生的翹尾影響是1.3個百分點,佔同比漲幅的36%,新漲價的因素之中食品價格領跑。
盛來運:
因為老百姓經常跟衣食住行這些生活必需品産生聯絡,好像感受到現在食品價格漲幅很高,是不是覺得CPI被低估,這是人的感覺上帶來的差異。
解説:
儘管3.6%已經創下了年內新高,但是還是有公眾反映感受比數字要強烈。對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也做出了説明。
盛來運:
在中國,我們現在的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還要佔比較大的比重,大家熟知的指標叫恩格爾系數。我們恩格爾系數還要佔40%左右,而美國的恩格爾系數已經在20%以下,這中間也有一個緩慢變化的過程。
解説:
恩格爾系數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指的是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數字越低説明經濟越發達。恩格爾系數偏高説明我國經濟尚不富足,也説明食品價格上漲對普通百姓影響巨大,特別是那些低收入人群。所有的公眾共同的疑問是價格還會再漲嗎?又是否會由食品而擴展到其它商品?通脹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字幕提示: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在“宏觀審慎政策:亞洲視角高級研討會”上支出,中國金融體系面臨艱巨系統風險,資産泡沫、通脹等風險將顯著上升。
主持人:
今天我們演播室特別請到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周望軍副司長給我們解釋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周司長您覺得3.6這個CPI同比漲幅是在一個正常的區間內嗎?
周望軍(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
3.6這個漲幅應該説從經濟來講是比較高的,特別是金融危機以後二三個月以來的新高。3.6的構成主要還是食品類的漲價佔了75%,體現在消費者的餐桌上,就是我們所吃的大米、食用油還有肉類都漲價了。另外一類是居住類,水、電、煤氣類漲得比較多,大概佔了漲價因素的15%。除此之外,衣著類有所上漲,其它的還基本比較平穩。
主持人:
大頭還是食品?
周望軍:
食品。
主持人:
食品我們看農産品的價格上升得比較大,但是如果我們看長期以來跟工業品相比農産品的價格是低估了。現在如果它漲價應該説是一種正常的回歸,可以這麼認為嗎?
周望軍:
可以這麼説。因為在整個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國家勞動力統計和資本加快向城市流動。農村這一塊應該説生産資源相對的投入較少,要靠農産品價格的上漲來彌補由於我們生産要素流動不均衡導致的空缺。
主持人:
就是對農民進行補貼?
周望軍:
對農民進行補償。城鎮有工作的人,包括打工的農民都是有工資的,可以漲工資,農民沒有發工資,他的收入主要是靠農産品的價格上漲來彌補。
主持人:
要彌補這個剪刀差,對於農民進行更多的補償,農産品再往下就是食品,它的上漲應當説是一個長久的趨勢?
周望軍:
對。從西方各國,包括東南亞的日本、韓國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來看,食品價格有一個逐漸上漲的過程,上漲到什麼程度最後就合理了呢?上漲到農民工出來打工和在家裏養豬、種地取得的收益差不多,這個時候農産品價格就會穩定下來。
主持人:
説到這問題就出來了,如果從長遠來看農産品一定是要漲價的,但是從短期來看生活在城市裏面的居民不希望承受這麼高幅度的漲價,這段矛盾怎麼解決?
周望軍:
今年價格確實漲得比較快,糧食1到9月份漲了12.1%,蔬菜漲了20%多。既然價格上漲的趨勢是一個長期的趨勢,不可逆轉,那麼政府所能做的事情,或者是宏觀調控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把價格漲幅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控制到城市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
主持人:
我們再回頭看一系列的統計局的數字,剛才您提到食品漲幅在比重中佔到75%,而且我們看糧或者菜這些必不可少的日用消費者,實際上它的漲幅已經遠遠超過了7%和8%這樣正常的數字。您説這種漲的步伐還能説是正常嗎?
周望軍:
今年糧食和蔬菜的漲價幅度超過往年。我們做過統計,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我們國家糧食價格平均漲大概7%到8%,蔬菜價格也跟這個差不多。今年由於氣候異常、災害偏多,蔬菜價格比往年漲是超過了一倍。糧食價格因為整個農業勞動生産力成本提高比較快,國家通過治理收購價引導農民多生産糧食,保證農民的正常收益。在市場預期和政府引導兩個方面作用下,糧食價格上漲幅度確實比往年高一些,高三四個百分點。
主持人:
一方面農産品價格長期來看一定是上漲的,一方面我們又希望能夠把城市居民的物價上漲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政府可以做什麼?
周望軍:
政府可以採取這麼幾個措施:
第一,利用我們的儲備,包括油、肉、食糖、棉花這些大宗商品來平抑市場,價格上漲時我們可以拋售,可以投放一部分儲備保證市場供應。
第二,更深遠的層次來看,農産品漲價基本上有合理性,政府應該通過增加對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的補貼,比如説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給居民發放臨時價格上的補貼。我們在80年代上大學的時候,我記得第一次發物價補貼一個月發了10塊錢,就是我們生活費裏面有50%是發的價格補貼。所以在80年代初價格上漲的過程中,群眾對社會的意見還不是那麼大的。
主持人:
大家現在特別關心,剛才我們反復強調,農産品漲價是一個長久的趨勢,那接下來這個價格還會再往上漲嗎?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這種價格。
周望軍:
從長遠來看,農産品價格,包括糧、油、肉、蛋、菜肯定還有一定的上漲空間。前段時間看到報道,韓國一棵白菜賣到70多塊錢人民幣,我們現在才賣到八九塊錢,當然我們不能跟韓國比,韓國的價格也是不合理的。我們要把價格控制在群眾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使漲價的幅度和速度得到控制,這是我們能夠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