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土地經營調查:人多地少 經營方式怎麼轉?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8日 07: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編者按:中國農業現代化必須面對人多地少這一基本國情,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近來各地在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過程中,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也有一些地方熱衷靠行政手段搞規模,甚至強迫農民流轉土地,侵害了農民利益。農業經營方式該怎麼轉,如何引導規範?本版將就這一問題進行連續報道。

  湖北省京山縣永興鎮——

  合作種田也掙錢

  【永興鎮檔案】20個行政村,137個村民小組,農戶數5243戶,耕地面積51923畝,戶均耕地9.9畝

  小生産面臨增收難

  秋日的永興鎮稻穀飄香。這裡有成方連片的大稻田,收割機隆隆作業,也有巴掌大的梯田,老農彎腰揮汗如雨,一樣的水土氣候,不一樣的收成。

  “永興鎮戶均耕地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種田的大多是老人和婦女,基本上靠老辦法,一家一戶小生産面臨增收難題。”永興鎮分管農業的副書記李俊説。

  蘇佘畈村49歲的農民楊玉清算了一筆賬,他家有13畝田,每年種一季中稻、一季小麥。中稻畝産1200斤,按目前市價1.05元算,收入1260元,而化肥、種子、農藥等支出加起來則有405元。小麥每畝産量600斤,按市價0.8元計算,收入480元,支出有255元。加上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100多元。算下賬來,不計人力,每畝地一年凈收入是1180多元。

  一到農忙時節,全家人齊上陣,累得夠嗆。楊玉清説:“打工一天都能掙100多元,種田效益還是不划算。”

  合作社節本增收效率高

  今年27歲的劉若崢,從河南農業大學畢業後返鄉種田。“規模上去了,降低成本,收益才能上去。”2008年4月,劉若崢聯合4個種糧大戶成立崢嶸種植專業合作社,如今入戶農民212戶,規模擴大到14987畝。

  合作成規模,許多農資廠家主動上門。劉若崢説,今年春耕,化肥市場價每噸3200元,而賣給合作社的要低450元。兩年多來,合作社統一採購種子、肥料等1300多萬元,為社員節支193萬多元。

  不僅僅是農資便宜,最讓大夥高興的是從種到收實現“一條龍”服務,不僅省心省力,訂單價還比市場價高幾分錢。去年崢嶸合作社提供擔保,幫助種田大戶貸款共111萬元。建立了農機維修基金,一旦遇到重大故障,合作社負擔90%的維修費。合作社還實行返利與分紅相結合,劉若崢説:“合作社已向成員返利共154.1萬元,戶均7000多元,真金白銀最有吸引力。”

  農民劉志剛算了筆賬:加入合作社後,每畝田化肥節支22元,機整、機插和機收共節約65元,統一防治增産增效50元,訂單售糧增收約60元,他家的20畝田,去年增收節支共3796元。

  京山縣委書記鄭香元説,合作社把農民的小舢舨組成大船隊,兼顧單個農戶的承包權益,是實現現代農業的一個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