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膠囊公寓”承載幾多心酸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08日 13: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近幾年來房價飛漲,租房市場也持續火爆,租金不斷被刷新,從而使在城市生活的低收入人群的生存狀態更加困窘,“住有所居”之路仍顯漫長。

  為解決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問題,國家遠有廉租房政策,近有公租房政策,但囿于戶籍、供應數量等限制,這一群體的過渡性基本居住需求很大程度上並未得到滿足。

  在此背景下,“膠囊公寓”躍入眼簾。然而,覓得一個棲身的蝸居地或容易,但尋找一個承載無房者尊嚴和夢想的空間卻甚難

  北京,石景山區麻峪東街,黃日新的“膠囊公寓”所在地。

  “擺下一張床,就叫一間房;面積三四平(方米),墻上沒有窗。”在網友善意的挪揄中,黃日新和他的“膠囊公寓”紅遍了大江南北。

  繼他之後,湖北省武漢市、遼寧省大連市等地也出現了類似公寓。

  在目前房價不斷攀升至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背景下,房租也不斷被刷新,城市低收入人群紛紛慨嘆———偌大的城市竟沒有自己的棲身之地。

  “膠囊公寓”的走俏,折射出這個無奈的社會現實。它一齣現立刻刺激了社會最敏感的神經。有人認為,膠囊公寓的出現是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但也有人尖銳地指出,膠囊公寓只不過是對高房價的反諷。

  爭論聲中,自稱“中國膠囊公寓之父”的黃日新已成功申請了國家專利,註冊了“黃日新膠囊”商標,並擬在全國範圍內拍賣此專利使用權。

  覓得一個棲身的蝸居地或容易,但尋找一個承載無房者尊嚴和夢想的空間卻甚難。狹小的空間,難於預計的安全隱患,膠囊公寓到底能承載多大的夢想?

  締造者

  打造容納夢想的一張床

  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麻峪東街一個小衚同的深處,“中國第一店———黃日新膠囊公寓示範點”的大紅色廣告牌赫然醒目。

  黃日新興建“膠囊公寓”的突發奇想,源自網絡的一則新聞。當時,他從網上發現日本有“膠囊公寓”這個新奇東西之後,很快在北京城的安定門附近鼓搗出第一代“豪華膠囊公寓”,但幾乎無人問津。

  2009年3月,在實地考察了“蟻族”蝸居的唐家嶺之後,黃日新在北京市海淀區六郎莊建成了第二代名副其實的“膠囊公寓”,每間“公寓”長2.4米、寬0.72米、高兩米,租金每月200多元。

  “其實就是城市裏的一張床。”有人評價説,這是群租房的“升級版”,只不過有了相對獨立的私人空間而已。

  儘管如此,貼著廉價房租標簽的第二代“膠囊公寓”很快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黃日新幾乎一夜成名。

  但第二代“膠囊公寓”人均使用面積只有2.2平方米,遠沒達到北京市對群租人均使用面積的要求,在“存活”了3個月之後“關門大吉”。

  經過多方尋覓之後,黃日新將第三代“膠囊公寓”落戶麻峪東街,擴大了空間,增加了設施。

  “席夢思、衛生間、淋浴,基本的生活需要都能滿足,比第二代的條件好了很多倍。”黃日新一邊向《法治週末》記者展示他的傑作,一邊表示他“正著手設計第四代,清華大學工業設計方面的高手都參與進來了”。

  從建第一代豪華“膠囊公寓”至今,黃日新先後投入了近40萬元,光賺吆喝不賺錢。兒子對此表示不甚理解,黃日新則表示,他只是想給低收入者特別是年輕人提供一張容納夢想的床舖。

  “我所做的只是為政府解決流動人口住房提供一種思路,希望能得到肯定,但具體的規範還有待政府來做。”黃日新現在對“膠囊公寓”的前景很樂觀。

  但與他的樂觀相去甚遠的是,改良版本的第三代“膠囊公寓”,體驗者、參觀者遠遠多過租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