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記者 沈衍琪
第三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本月28日在京落下帷幕。有專家指出,和前兩次相比,此次對話正逐步從“務虛”轉向“務實”。據悉,此次對話中日雙方在節能環保、物流流通、製造信息業等領域共達成了6項政府間、部門間備忘錄以及一份民間合作協議。
在全球經濟逐步走出危機陰影之際開啟的此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吸引了眾多境外媒體的眼球,其中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之一。日方在對話中表示,日益頻繁出現的勞資糾紛對一些日本企業在華經營帶來了影響。
一位人力資源專家指出,由於薪資水平普遍上升而引起的勞資矛盾並不僅僅出現在日資企業內。數據顯示,今年年內,北京、河南、深圳、陜西、安徽、海南等全國20余個省市已陸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達到20%以上。
“在我國産業升級的大背景下,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趨勢。”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專家梅新育表示,他同時認為,通過相關法規及管理制度,企業能夠處理好員工待遇及勞資關係的和諧統一。“另一方面,在華外資企業也可以通過提高本土化程度、減少本國外派僱員來降低成本。”
而在對話中,日方再次拋出“稀土問題”,要求中國放寬對稀土的出口限制。一些日本媒體稱,由於稀土進口價格日益上漲,限制了日本對於計算機零部件、混合動力車及一些需要以稀土為重要原料的産品生産能力。
對此,商務部相關負責人作出回應表示,由於現有條件下,大量提取稀土對生態環境有很大的損害和破壞,所以中國對稀土的生産、開採和貿易都實行了限制,這樣的做法符合世貿組織規則。中國的稀土出口既要促進經濟,又要考慮保護環境和國家安全等綜合因素。
“對於稀土這樣的資源性産品,中國可以提出自己的産業發展戰略並擁有一定的國際市場定價話語權。”梅新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