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原統計局長談房地産市場:寄望強勁反彈很不現實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6日 08: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我國住房制度改革十幾年來,房地産業獲得了蓬勃的發展。這對改善民生、拉動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去年年底到今年一季度,部分城市出現了房價上漲過快的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為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今年1月7日和4月17日國務院相繼發了兩個重要通知。這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時的,並已經有效地遏制了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但在市場上仍存在等待觀望心理,不少人對房地産市場的下一步發展趨勢看不太清楚。我認為,為促進我國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必須解決幾個認識上的問題。

  一、“住有所居”還是“居者有其屋”?

  黨的十七大提出“住有所居”,意即要讓每個人都能有房子住,而不是“居者有其屋”,就是説並非強調每個人都要擁有自己所有權的住房。美國1974年8月制定的《住宅與社區發展法案》,提出在社區多蓋房子賣給低收入的人,當時美國擁有所有權住房的居民只佔63.3%。從2001年以後大力發展房地産業,直至這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這一比率才提高到 68%。提高這4.7個百分點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儘管美國産生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原因非常複雜,但畢竟是由次級房貸泡沫破滅引發的。我國當前人均 GDP只有美國的1/14,要實現“居者有其屋”、人人都要擁有所有權的住房實在是為時尚早。

  二、用“一條腿”走路還是“兩條腿”走路?

  解決我國居民住房問題究竟該走什麼路子,是用“一條腿”走路還是“兩條腿”走路?

  在住房制度改革之前,城市居民從普通老百姓到高級幹部都不買房,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公房配給制度,即廉價的公租制度。房改以後,除了極少量廉租房以外(目前,保障性住房的投資額只佔整個房地産投資的約3%),幾乎都實行了商品房制度,基本上是通過市場購買商品房來解決新的住房需求。但實踐似乎已經證明,完全依靠市場調節的商品房制度難以解決實際需求,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中低收入群體、年輕人是買不起商品房的,住房公積金需要積攢許多年後才能派上一點用場。所以,先住公租房對相當一部分居民特別是年輕人是不可避免的一個過渡階段,實行商品房和公租房兩種制度共存,用“兩條腿”走路是必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