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伊利集團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紀實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9日 16: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記者 劉惠蘭 陳 力 林火燦

     構建綠色和諧産業鏈

伊利員工在嚴格檢測牛奶質量。 楊 光攝

    繼2008年成功服務北京奧運會後,2010年,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又成為符合世博標準、為上海世博會提供乳製品的企業。

    從大草原崛起,如今已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乳業巨頭,在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衝擊考驗後,以“産業均衡發展,厚度優於速度”的轉型提升,堅定地完成了轉變發展方式的“華麗轉身”。

    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表示,從奧運會到世博會,伊利的質量控制體系、産品研發能力和服務水平得到了空前提升。伊利集團今年一季度營業收入達到70.14億元,增幅為37%,業績行業領先。

     品牌亮點紛呈——高品質産品的保證

    伊利不僅業績在行業“奪冠”,近年更著力打造産品和品牌“全能冠軍”,其率先實施的“綠色産業鏈”戰略也成果頗豐。

    在全球範圍內,伊利是第一個獲得奧運會認可的乳製品企業,也是第一個同時擁有“奧運牛奶”和“世博牛奶”雙重桂冠的乳製品企業。在世博園,僅伊利酸奶日均銷量就達到3.3萬支。“世博牛奶”不單單是具備高品質的乳製品,更是對中國乳製品企業的再認識和信譽評價的再提升。

    伊利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産品戰略,收穫了巨大成功:伊利成為國內最大的奶粉和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産商;同時,其適宜亞洲消費者飲用、低乳糖牛奶的創新産品———營養舒化奶相繼獲得一系列國內外大獎,成為惟一一款在“全球乳業大會”和“世界食品科技大會”上同時折桂的中國乳制産品;而最令伊利自豪的是,今年4月,伊利“暢輕”酸奶獲得國際乳品聯合會頒發的最具含金量獎項———“2010年IDF功能乳製品創新金獎”。這是中國乳業品牌首次憑技術創新在全球乳業大會上獲金獎,這不僅提高了伊利、也提高了中國乳業在世界乳業技術創新中的地位。

    據悉,目前,“伊利”品牌價值已逼近300億元,連續7年蟬聯中國乳業第一。

     優良奶源建設——綠色産業鏈的“基礎工程”

    近年來,伊利集團探索“綠色生産、綠色消費、綠色發展”三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實施綠色産業鏈戰略逐漸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

    潘剛對記者説,乳製品企業要實現長遠發展、科學發展,必須打造綠色和諧産業鏈條,使産業鏈各個環節的優質、安全盡在掌控中。

    好牛奶必須要有好奶源,優良的奶源是綠色産業鏈的基礎工程,也是質量安全的“生命線”。

    從源頭上加大投入,打造“優質、綠色的奶源基地”,建設“綠色源頭”,堅持“奶源為先”,一直是伊利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潘剛介紹説。

    據記者了解,從2006年到2008年,伊利就投入了27億元用於升級奶源、牧場建設。例如在創建牧場小區時,為了鼓勵養奶牛戶進小區進行集約化管理,每建1個小區伊利集團首先投資100萬元,並對每頭進入小區的奶牛進行補貼,同時對種植牧草也進行了補貼。在奶牛匯集到小區以後,伊利還為小區配備專業的技術人員,實行科學飼養、統一管理、統一擠奶、統一防疫的科學化飼養。集約化管理大幅度提高了奶牛的産奶量和牛奶質量。第六牧場園區的養牛戶曹有堂告訴記者,他帶自家牛群進園區後,每頭牛産奶量平均已增加了一倍以上,牛奶也因品質提升售價提高了30%至40%,如今他一年光飼養奶牛就能掙十幾萬元。

    目前,伊利已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和新疆天山這三大黃金奶源帶建起了頗具規模的優質牧場800多個,擁有可控奶牛200余萬頭,惠及奶農500萬人,在全國形成了“以農戶養殖為起點,規模化經營為基礎,企業自控奶源與聯合農戶經營相結合”的乳業産業化生産模式,帶動了數百萬農戶增收致富。 

    “未來5年內,伊利還將增加建設800個不同規模的牧場,確保奶源的100%可控。”潘剛表示。

     全面推進綠色生産——確保每個環節都安全可控

    在乳製品行業的産業鏈條體系中,上遊有近千個大型牧場,數百萬奶農;每年數百億個包裝,銜接著包裝材料供應商;下游則是遍及全國的賣場和數億消費者。如何使産業鏈條的結構更加優化,使資源整合更加充分,使資源效用更加突出,是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

    潘剛告訴記者,在整合産業鏈的過程中,伊利努力構建了從奶源基地到生産、包裝材料、産品、物流、消費等各個環節的綠色産業鏈模式。

    據介紹,為確保每一個環節的品質的統一、安全,伊利制定多個統一管理制度和日常監督機制,推行全過程、全方位、全員的“三全”質量管理體系,對生産過程實施嚴格的技術監控。目前,伊利針對原料奶的檢測達到了117項;涵蓋原輔材料、包裝材料檢驗檢測達到了899項,遠超國家現行標準。與此同時,伊利集團已經實現了物流配送GPS無縫跟蹤及産品全程的可追溯,每一包伊利産品都可以通過包裝上的條形碼追溯其奶源及生産加工環節的所有細節,以此確保伊利産品的100%健康合格。

    在物流運輸環節,伊利也採取很多措施,實施精確管理,不僅做到安全也力求低碳環保。例如為縮短運輸時間,減少週轉環節,伊利集團開通了呼和浩特到南方各大城市的“五定班列”,即定起點、定終點、定時間、定路線、定産品的物流配送模式,改變了以往乳品行業運輸時間長、無法監控産品運輸全過程的弊端。此外,隨著伊利産品冷藏運輸量逐年增加,近年來,伊利新增了海洋運輸、分倉建立等物流方式,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資源的損耗。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從2006年伊利就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織網計劃”。通過該計劃的推進,伊利集團在各省區市建立了現代化奶業生産基地和物流中心。

     堅持可持續發展——以新技術引領節能減排

    早在2007年9月,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在首屆達沃斯夏季論壇上提出了培育伊利“綠色領導力”的理念。近年來,伊利集團始終致力於打造企業整個經營過程的“綠色”全鏈條,實現企業的綠色生産、綠色消費、綠色發展,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和優化産業結構。

    例如在推行“綠色生産”中,伊利集團通過不斷強化過程控制,加快推進節能減排技術進步,不斷提高産品的技術裝備水平,逐步減少原材料及能源的消耗,實現低碳發展。2009年,伊利集團噸産品平均綜合能耗較2008年下降7%;按照産量計算,伊利集團節約標煤2.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8萬噸。此外,伊利集團所轄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10萬噸,年削減有機物(COD)15萬噸。

    在伊利集團金川污水處理廠,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廠總投資約2500萬元,設計日處理污水10000噸,是目前國內食品行業單體規模最大、處理工藝最先進的污水處理廠。據介紹,該廠每年降解處理有機物20000噸,可為附近荒山綠化提供4000多噸優質肥料,同時污水凈化處理可為下游烏素圖溝沿岸幾千畝的農田提供約300萬噸的灌溉水。

    “伊利130多個工廠每年處理的污水可以為幾百萬畝的農田提供近億噸灌溉用水。”潘剛説,伊利的各工廠已全部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經處理後達標的水均用於廠區綠化、間接冷卻、清洗地面和托盤等,有效節約了水資源的耗用。目前,伊利集團大部分工廠已實現全部回用,已基本可以做到污水的零排放。

    伊利集團利用技術創新的節能降耗也取得重大成效。從2003年開始,伊利引進計算機控制鍋爐燃燒及電機變頻節電技術後,平均煤炭節約率為17.4%,電能節約率為34.5%,水資源節約率為31%。從2004年到2008年底,集團全部鍋爐實現了計算機控制鍋爐燃燒及電機變頻節電改造;引進了分層布煤機,提高了燃燒效率;引進連排水自動排放及換熱技術,節水率達4%,並提高給水溫度15℃。

    此外,伊利集團還在不斷探索和使用以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為代表的一系列清潔能源。據悉,伊利集團已完成一座1.5萬頭牧場和220座標準化奶站的太陽能熱水供應系統的改造工作,預計年節約電能約689.8萬千瓦時。

    潘剛説:“資源配置階段的‘生態保護’、生産過程的‘綠色低碳’、行業發展的‘穩健規範’,正生成伊利綠色、和諧的産業鏈條和全産業鏈經營的新型商業模式。”

    伊利正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注重內涵、厚度發展”的實際行動,加速轉變發展方式,為中國乳業轉型升級、健康發展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