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電信詐騙正形成職業化群體 監管不力成漏洞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9日 08: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FP/供圖

  近年來,銀行匯款體系和通信技術獲得了快速發展,然而行業監管制度上的滯後與缺失,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社會治安防範漏洞,這些漏洞被境內外不法分子大肆利用藉以隱身、跨境作案,使公安機關始終無法擺脫‘破案難、防控難’的困境。

  近年來,利用手機短信、電話和網絡等通信手段實施的電信詐騙犯罪活動日益猖獗,詐騙手法層出不窮,花樣不斷翻新,上當受騙者眾多,損失慘重。

  “電信詐騙犯罪突出的特點是以非接觸性的方式作案,整個犯罪過程中,不法分子與受害人不用打照面就能完成犯罪。”打擊電信詐騙犯罪專家、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金大志介紹,“借助的兩個必要載體,一個是現代化的通信工具,另一個是銀行的資金支付系統。前者是實施犯罪的必要載體,後者是犯罪得逞的必要載體。”

  電信運營商監管缺位淪為“幫兇”

  在偵破了大量的電信詐騙案件後,警方發現,有相當數量的電信運營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顧社會公共利益,為電信詐騙集團提供通信線路、服務器和軟交換平臺等技術支撐。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公安部門了解到,當前電信通訊部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通訊産品登記管理混亂。可資犯罪的各種通訊工具以及詐騙網站域名註冊多數不需實名登記,或淪為無審核“記名”登記。部分電信運營商甚至批量開發銷售群發短信卡、無記名卡,謀取更大利潤。騙子們鑽了這個空子,四處購買手機卡,用於撥打詐騙電話,發送詐騙短信。作案得逞後迅速銷毀卡號,再購買新卡繼續作案,使公安機關難以偵測犯罪窩點、鎖定犯罪嫌疑人。

  2009年5月,浙江省麗水龍泉市公安機關在街面巡查時,查獲2名湖南雙峰縣籍男子,當場收繳無記名手機卡3萬多張。據犯罪嫌疑人交代,這些手機卡均是從各地街麵店鋪批量購買,準備用於群發詐騙短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