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經濟臺滾動新聞 >

第一時間.讀報 2010-07-12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2日 10: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第一時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進入[第一時間]>>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歡迎您第一時間聽我讀報。首先來看今天的大報速覽。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於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指出,領導幹部應當報告收入、房産等事項。今天的《新華每日電訊》就説,再好的制度、再完善的制度設計,關鍵還是在於落實和執行。大的制度具備之後,與官員財産和個人家庭財産情況相關的配套制度也應儘快完善並確立。

    我國在2008年就啟動農村小額保險試點,截至2009年底,已經累計承保超過1110萬人次,提供保障金額1700萬元。小額農險的“中國樣本”受到了廣泛讚譽,但如何把小保險做大?今天的《人民日報》説,除了在政策方面繼續給予支持以外,還要加強風險管控,完善相關法律,讓小額農險走得更長,更遠。

    多年來高溫補貼都是“只聞樓梯聲,不見人下來”。《工人日報》分析説,主要是因為沒有明確的法律支撐,發不發?怎麼發?發多少?似乎完全取決於用工單位“自覺自願”,加上很多員工並不知情,工人的高溫福利自然就成水中月、鏡中花。文章建議説應該立法對高溫津貼發放標準、發放時間等等進行規範,作出剛性規定。

    近期南方暴雨成災。《人民日報》就説,農業部資料顯示,雖然到6月25日,強降雨共造成浙江、福建等七省(區)農作物受災達三千多萬畝,比去年同期多890萬畝。但多數受災地區農産品價格平穩,農業災後重建也全面展開。

    不過《證券時報》就説,如果“災情擴散 農業類上市公司首當其衝”。按以往經驗估計,災情對農業産量的影響在5%以內,對處於南方的糧食加工類上市公司、養殖業上市公司將帶來負面影響,相反對種植類上市公司卻形成利好。近期幾家證券公司都不約而同地把災害因素引入了他們市場分析報告當中。

    從去年蔓延數月的大旱到今年南方暴雨。自然災害對我們經濟生活的影響日漸受到各方的關注。《中國證券報》説,有金融專家就建議,我國的金融體系應該考慮推出天氣期貨,來規避不測風雲。我們知道商品期貨炒的是價格,股指期貨炒的是點位,而天氣期貨炒的則是溫度、降水量、降雪量、霜凍天數等指標。那麼天氣期貨有什麼作用呢?一句話規避風險,尤其是那些對氣候敏感的企業。

    舉個例子:一家玉米種植企業擔心高溫會使玉米減産,為了避險,這家企業可買入溫度指數期貨。若當年出現高溫致使減産,那企業雖然在生産上會出現虧損,但在期貨市場上卻可以盈利,這樣企業就像給自己買了保險一下,即使天氣異常變化,也不會有過大的虧損,甚至還有可能從中盈利。

    但是也有不同意見。《證券時報》就説,有業內人士就認為現在我國推出天氣指數還為時尚早。首先,天氣期貨可以規避風險不假,但我國的農業企業還缺乏運用期貨手段對衝風險的能力,而天氣指數推出後合約如何設計、如何交割也存在一定難度。再有就是,我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做統一指數難度較大,儘管自然災害對某個農業品種會有影響,但對整個農業生産格局影響不大。

    我查閱了一下資料,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從1997年開始,就推出了美國、歐洲和亞太天氣期貨。目前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和東京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也都有類似的期貨合約。這些都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借鑒。

    來看下一條。

   《新華社》説,我國專業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11日發佈首批50個典型國家的信用等級報告。這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個非西方國家評級機構第一次向全球發佈的國家信用風險信息。説到評級機構,它的作用絕對不可小看。就拿美國的標普、穆迪、惠譽三家來説吧,曾經被視為“金融市場的看門人”。他們每年對企業和國家的信用等級評定結果,直接關係到這個受憑的市場信譽。

    在金融全球化、債權債務關係國際化的今天,信用評級話語權對於一個國家核心利益的影響力前所未有。而我國恰恰缺少這個話語權,金融市場的評級話語權掌控在別人手裏,無疑將對我國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造成巨大威脅。對此,《新華每日電訊》就説,《牢牢掌握金融話語權刻不容緩》。要建立我國自主的信用評級體系,中國特色的信用評級體系,應該是獨立自主的,同時又是開放的、與國際接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