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9日 23: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聚焦三農
1997年,國務院決定在陜西楊淩設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實行“省部共建”的領導和管理體制,由國家19個部委與陜西省共同領導和建設。這個示範區也成為我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現在十三年過去了,楊淩,這個曾經的西北小鎮,究竟發生了多少變化,有沒有真正成為農業高新技術的一個基地呢?最近,本欄目記者就來到了楊淩。
記者出鏡: 000805 這裡是位於楊淩示範區的一片農作物示範基地,在這個基地裏,有很多農作物的品種,在國內,乃至全世界都是處於領先地位的,我身邊的這些樹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你看這些樹長得很高,但是他們卻沒有多餘的枝枝杈杈,長得像一個圓柱型,現在我想讓大家猜一猜這是什麼樹?
這些樹是記者來到楊淩後見到的第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的代表。不過,僅從外形上看,的確沒有能夠判斷出是什麼樹,直到我們看到樹上的果實,才恍然大悟,其實,這些都是蘋果樹。
毛旭太博士就是培育這些蘋果樹的技術員,他告訴記者,這一品種叫做“柱狀蘋果”,是利用基因技術改變了傳統蘋果樹的生長方式而培育成的(畫面對比),它的高新之處就在於可以大量節約土地資源。
農業科技人員毛旭太博士:常規蘋果可以載到120棵樹。 它是柱型的,它可以高集約化栽培,高密植,一畝地常規情況下可以載到800到900棵樹,如果再稍微密植可以載到1000棵樹。
毛旭太博士向記者介紹,這樣的技術,不僅可以使蘋果畝産量達到普通蘋果的3到5倍,還可以利用樹與樹之間的空隙,間作一些其他農作物。
農業科技人員毛旭太博士:栽樹的這一行屬於小行,小行是一米的寬度,大行的寬度是3米,如果以一畝地的面積來算,大行所佔的面積幾乎超過50%的面積,這個對農民來説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有效的資源,可以非常好地利用,可以做,比如説在幼苗期間和長成大樹以後,可以間作,低稈的作物,比如説豆類,蔬菜。
目前,這一技術雖然還在推廣之中,但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多而耕地少的國家來説,節約土地資源的模式的確有著重要的意義。不過,在楊淩,這也僅僅是農業高新技術的代表之一。據記者了解,在楊淩,包括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內,共有兩所大學、5個科研院所,和三所中專學校共10家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強大的農業科研力量正在使楊淩成為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搖籃。
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 梁宏賢:楊淩要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聚集的洼地,要成為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成果示範的高地,要成為輻射帶動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