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公司新聞 >

VISA銀聯大戰後續:VISA或借道第三方進入中國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5日 09: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世紀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銀聯的迅猛發展,擊碎了VISA在中國的夢想;但新的開放政策甫出,對VISA們意味著什麼機會?

    □ 本刊記者 符燕艷 | 文

    世界清算支付寡頭VISA和中國的銀行卡組織壟斷巨頭銀聯間的"戰爭"進退維谷,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

    外界一般認為,這是針對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出臺的規則。但資深分析人士指出,這一辦法的出臺,或許為VISA等機構以新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可能。

    "我們正在密切研究和關注。"VISA有關人士謹慎表示。

    一個多月前,全球最大的銀行卡組織VISA向全球會員銀行發函要求,8月1日起,凡是在中國海外受理帶VISA標識的內地雙幣種信用卡時,不論是刷卡消費還是ATM取現,都不得走中國銀聯的清算通道,違者重罰。

    可謂八年情誼,一朝翻臉。VISA于1993年進入中國,但遲遲未能打開局面。2002年,中國銀聯宣告成立。由於外資不能參與中國的清算業務,而中國銀聯缺乏境外清算渠道,遂聯手國際卡組織發行"雙幣種"的雙標識信用卡。除攜手VISA外,它與萬事達(即MASTERCARD)、美國運通等亦有合作。

    這一富有中國特色的卡種,發行至今約八年。但隨著中國銀聯在全球的逐步擴張,雙方漸漸貌合神離。VISA的"要求"一旦實施,約5000萬張VISA雙幣種信用卡的持卡人或將遭遇損失,發卡銀行亦面臨違約風險。

    不過,VISA們貌似兇猛,實則充滿對中國市場的失意,"制裁"措施實際效果也可能有限。

    紛爭乍起,對與銀聯未來的合作,VISA尚不願放棄。VISA方面通過書面回復本刊記者,VISA與銀聯過去一直有著良好的合作,今後仍將通過各種方式,繼續推進電子支付行業和雙方業務的共同發展。

    開放新戰場

    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出臺《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承認國內正式的清算組織不限于銀聯一家。

    所謂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被認為是指向第三方支付,指非金融機構在收付款人之間作為仲介機構提供的轉移服務,包括網絡支付、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

    該辦法的意義在於,以往未向外資開放的人民幣支付系統現今終於開了一個口子。一位商業銀行高管表示,這一辦法的核心在於允許非金融機構設立賬號,相當於具備了除放款功能外的銀行部分業務功能,業務規模遠遠大於VISA等卡組織原先的業務範圍。"不排除VISA會申請資格。"他説。

    根據辦法規定,"外商投資支付機構的業務範圍、境外出資人的資格條件和出資比例等,由中國人民銀行另行規定,報國務院批准。"

    "銀聯、VISA等卡組織所從事的是傳統的支付,該辦法主要是針對新型的支付業務。不過,銀聯、VISA等卡組織也已經開始在做新型的支付業務,只是規模很小。"一位銀行信用卡高管説。

    他認為,VISA應該會專注于做清算渠道,將會積極聯合中國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憑藉自己在全球的清算渠道優勢,為第三方機構提供在國外的清算服務。"長遠來看,POS機的清算網絡,將會逐步被互聯網、手機支付等新型的支付方式所取代。這對銀聯極其不利。而中國第三方支付在國際上卻缺乏渠道,所以一定會跟VISA等組織聯手。"2009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年度交易規模已達6000億元。業內預測到2012年,這一市場規模將超2萬億元。

    第三方支付對外資的開放,意味著VISA等卡組織亦有可能從傳統的銀行卡支付業務,轉向新型業務突破。

    支付清算並不在中國金融開放的具體承諾在內,但北京大學中國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朝輝亦指出,金融危機後,金融監管機構在技術上、管理上已成熟,具有逐步開放的條件。"開放範圍不僅針對外資,也針對內資民企。"

    作為特殊時期VISA和銀聯合作推出的雙標識卡,未來或許將淡出歷史舞臺。這恰是一月前VISA和銀聯的紛爭焦點。

    是非眾議

    按照VISA的規定,自8月1日起,帶VISA標識的雙幣卡在海外若走銀聯清算通道,將對收單銀行進行重罰,第一次罰款5萬美元。如果收單銀行再犯,每月將罰款2.5萬美元。

    此舉猶如一記悶雷,震驚業界。目前中國發行信用卡總量累計約2億張,其中VISA標識的雙幣信用卡發行量最多,為5000萬張。此外還有MASTER、美國運通等的雙幣卡。

    對此糾紛,在發卡銀行看來,具有VISA和銀聯雙標識銀行卡,理應由持卡人自主選擇清算網絡,這已寫在銀行和持卡人所簽署的信用卡合同裏。"發卡時,卡組織已給銀行授權,説明他們應該是認可的。"國內一家銀行信用卡部門的高管説。

    深發展信用卡中心總裁彭小軍則認為,這次VISA之舉,是它濫用壟斷地位,一方面將導致銀行面臨違約風險,另一方面直接損害持卡人和合作商戶的利益。若走VISA通道,VISA收取消費金額1%-2%的貨幣結算費。"以消費1萬元計算,持卡人直接損失是100元到200元。"

    銀聯內部人士向本刊記者表示,雙標識卡不是純粹的單品牌銀行卡,標識雙方均有責任和義務為持卡人提供境外受理服務。"任何一方都無權單獨對持卡人選擇境外支付通道做出限制,持卡人擁有選擇境外支付通道的權利。"

    面對各方質疑,VISA的回應是,公司運作規章要求帶有其品牌標識、"4"字開頭BIN號的銀行卡在國際交易中,須經由其專用網絡進行處理和清算,這並非一項新的措施,是VISA與全球會員金融機構合作協議中的內容。

    所謂BIN號,即銀行標識代碼的英文縮寫,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分配給各從事跨行轉接交換的銀行卡組織。其中"4"字開頭屬於VISA卡組織,"5"屬於MASTER卡組織,"62"屬於銀聯。 在中國,"62"開頭的是單標識的銀聯卡,雙標識卡只是4字或者5字開頭。按VISA的規章,雙標識卡儘管有銀聯符號,但也只能走"4"字或"5"字開頭的專用通道。

    廣東中圳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子儒對本刊記者指出,"VISA的要求並不過分,自己發行的卡當然可以要求走自己的通道。"

    一位信用卡業高管説,"銀聯國際化剛起步,主要消費網絡都只是在香港以及東南亞國家。"雙標識卡的存在,與VISA的合作,對銀聯來説,仍具現實意義。不過,隨著海外網絡的鋪設,銀聯對發雙標識卡熱情已有所減退,而對發單標識的銀聯標準卡的積極性更高。"2007年起,銀聯就對雙標識卡有所限制,新增量有所減緩。銀行申請發卡時,如果是發銀聯卡,審批只需要兩個月,可如果是雙標識卡,則需要半年時間。"董崢説。

    上述銀聯人士向本刊記者表示,銀聯將堅持有利於國內持卡人、有利於國內商業銀行的原則,這意味著,讓持卡人自主選擇清算通道是中國銀聯的談判底線。

    歷史恩怨

    作為佔據全球60%市場的VISA,基本上遵循一個模式向全球推廣,即推介品牌、搭建清算網絡、吸收會員銀行並請會員銀行發行帶有VISA標誌的銀行卡,盈利來源於持卡人在VISA清算網絡交易時支付的各種費用。不過,這個模式在中國遭遇到了重大阻力。

    VISA于1993年在中國設立代表處之時,中國各家銀行尚沒有開設銀行卡業務,人民幣業務、中國清算渠道沒有對外資開放。為培育中國市場,VISA遊説各家銀行發行"4"開頭的BIN號銀行卡,不過這僅能使用發卡銀行自己的清算網絡,在中國大陸使用。

    VISA冀望的是,一旦人民幣業務開放,這些銀行卡在國際上交易時自然使用VISA的渠道清算,同時VISA也期待可以在中國搭建自己的清算網絡。

    不過,銀聯的誕生,擊碎了VISA在中國的夢想。2002年,在中國人民銀行推動下,中國80多家金融機構出資共同發起設立了中國第一家銀行卡組織,即中國銀聯,並與VISA簽署了協議,成為其會員金融機構。

    "銀聯成立時,VISA希望我們當他們的代理,但我們想建立自己的品牌。"不願透露姓名的銀聯人士對本刊記者表示。在監管機構的要求下,2004年起所有的人民幣卡必須使用銀聯的BIN號。與此同時,原先由各家銀行自己鋪設的POS機網絡,也統一由銀聯收編,從而在中國形成銀行卡消費清算渠道的壟斷。

    上述人士指出,由於缺乏國際上的清算網絡,銀聯曾提出在國際上借用VISA的渠道,"但我們遭到了拒絕"。此種情況下,雙幣信用卡問世,這種卡在國內可用銀聯渠道、國際上可借VISA渠道,雙幣卡因其便利性而頗受歡迎。

    然而,銀聯並不甘居國內市場,2004年開始嘗試在中國境外鋪設清算網絡。幾年來,它在境外90多個國家設有網絡渠道,並在1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當地金融機構合作發行了當地貨幣的銀聯卡。

    由於VISA卡以美元清算,境外交易需由當地貨幣轉換成美元、美元再轉換成人民幣進行清算。持卡人需多付約佔交易金額1%至2%的貨幣轉換費,還要承擔貨幣轉換中的匯兌損失和匯率波動的風險。而通過銀聯網絡交易清算,由人民幣直接兌當地貨幣,這樣免收了貨幣轉換費。銀聯通道自然受到青睞,在境外的業務發展迅速,依賴的背景是中國人出國消費規模日漸龐大。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數據,2009年中國遊客境外消費達437億美元,列世界第四位。VISA等國際卡組織睜眼坐失如此豐厚的市場,在中國境內的人民幣業務卻沒有進展,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激化。

    上海邦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策劃總監董崢説,國內市場被銀聯封死,國外市場又被銀聯步步蠶食,"明明是VISA的卡,結果消費者都不用其通道,VISA相當於白忙活了。"

    受到威脅的VISA,此前多次向全球合作會員銀行發函要求執行VISA的規章,紛爭由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