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5日 08: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房地産市場陷入低迷的時候,國企卻在多個城市再現拿地狂潮。
6月30日的天津土地拍賣會上,中鐵建總計以40.323億元的總價,將當日出讓的天津河北區金鐘河大街北側1號、3號、5號地塊全部收入囊中。
中鐵建當日競得的3宗土地,以住宅用地為主,並包括少量商業及金融業用地,總面積約86萬平方米,以競得價40.323億元計算,樓面價約為4646元/平方米。而就在此前一天的6月29日,中鐵建剛剛豪擲13億元拿下了廣州的兩幅地塊。加上天津的3宗地塊,中國鐵建今年已購入超過32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總地價款高達130億元。
北京聯達四方房地産經紀公司總經理楊少鋒7月2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鐵建原來的土地儲備並不多,而現在的房産市場低迷,土地市場形勢總體也並不樂觀,相對來説,競爭不是太激烈,那麼對於資金量比較充裕的企業來説,現在是擴張的較好時機。
此次拿地的中鐵建地産公司總經理吳仕岩表示,雖然觀望的開發商很多,但是中鐵建仍然認為目前是拿地的較好時機。作為央企,中鐵建拿地是較為謹慎的,天津是中鐵建佈局環渤海區域的重要一步,此次出手一是看中了天津在環渤海區域的重要地位和發展,二是看中了金鐘河大街周邊的升值潛力。
對於中鐵建在廣州拿地的舉動,吳仕岩表示這是完成了年初計劃在珠三角落子的戰略佈局。此前未曾進入過廣州的中鐵建地産此次拿地並非一時衝動,而且今後仍將會積極參與廣州土地拍賣活動。
而剛剛經歷了東部華僑城大峽谷事故的華僑城地産,7月1日一鼓作氣在天津斬獲14幅地塊,總建築面積220.94萬平方米,總地價為37億元。加上剛剛拿下的這14宗地塊,今年以來華僑城已花費近150億元拿地,並於之前創造了兩個地王。
沒有像中鐵建、華僑城在土地拍賣會上包場那樣的高調,國企首開股份在6月29日、6月30日也分別於北京、貴陽各獲得一個項目,總地價款達27.3億元。
首開以11.53億元中標的北京市房山區長陽鎮商住用地,佔地面積12.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8萬平方米,折合樓面價約為6910元/平方米。而30日首開股份拿下貴陽龍洞堡項目則由3宗土地組成,可用於居住的建築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商業面積約30萬平方米,總競得價15.74億元。
此外,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還了解到,在土地市場幾度沉寂的國企北辰實業最近也開始有所動作。6月29日,北辰實業公佈公告稱,以總價12.56億元人民幣獲得北京順義區一居住項目用地,折合樓面價9741元/平方米,創4月中旬新政以來北京土地市場地價新高。
有消息指認,現在開發商找錢不易,對於手中有地的開發商,銀行更樂於貸款,甚至可以加倍放貸,所以對三年來一直被長沙地王所拖累的北辰來説,先付出土地保證金拿到土地,再抵押土地獲取貸款額度,可謂一舉兩得。
另外,央企中國冶金科工集團下屬攀枝花中冶實久置業有限公司也于近期拍得成都市3宗土地,成交總價為9.38億元,溢價率在30%到40%之間。
同樣為央企的招商地産7月2日發佈公告稱,6月30日,公司控股子公司漳州招商房地産有限公司通過掛牌方式取得了福建漳州開發區編號為2010-B1宗地的土地使用權。地塊出讓面積為53673平方米,建築面積為42938.4平方米,土地用途為商服用地。地塊成交總價為人民幣9000萬元。
據本報記者了解,招商地産此次獲得的該商業用地的樓面均價在1000元/平方米左右,成本較低,利潤空間較高,這也是招商地産繼2月份與萬科聯手拿下上海松江地塊後,今年第二次出手拿地。
中國房地産信息集團薛建雄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現在房地産市場遭遇重壓,中小民企受到的調控影響最大,拿地速度相對慢下來許多,但此時房地産開發量和投資額不能下來,否則對經濟影響很大。所以,地方政府就需要“國家隊”出面頂起來。在房地産市場的低谷期,地方政府還是希望國有企業能支撐起開發量和投資額度,而不至於影響地方經濟和財政收入。
背景資料
中央企業房地産業務有關情況
國資委確認和公佈的以“房地産開發與經營”為主業的中央企業有16家。據初步統計,2009年,這16家中央企業房地産板塊的資産總額為5616億元,佔全部中央企業房地産板塊資産總額的85%;銷售收入為1899億元,佔全部中央企業房地産業務銷售收入的86%;凈利潤為188億元,佔全部中央企業房地産業務凈利潤的94%。
除16家以房地産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外,還有78戶不以房地産為主業的中央企業開展了房地産業務,按照國資委要求,這些企業正在加快進行調整重組,在完成企業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等階段性工作後要退出房地産業務。
國資委確定的以地産為主業的16家央企名單:包括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中國房地産開發集團公司、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華僑城集團公司、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外加4家境外企業,即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南光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根據公開報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