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9日 12: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證券報
隨著6月即將過去,中國期貨行業也度過了2010年的前半程,“金融期貨元年”已經走過了難忘的一半。1月8日,國務院原則同意推出股指期貨品種,並給出了3個月的準備時間。2月22日,股指期貨開戶啟動。4月8日,股指期貨啟動儀式舉行。4月16日,首批四個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上市交易……可以説,這是在股指期貨這一龐大樂章下的半年,牽引了無數人的喜怒哀樂,也引發了期貨業深刻的衍變。無論是期貨公司、從業者、投資者,還是市場本身,都有著太多需要總結的經驗,也有更多的問題亟待解決。本報推出“中考調查”,將從各個角度闡釋這場“大變局”。
在上半年,隨著股指期貨開啟了期貨市場的新時代,期貨公司交出的“中考答卷”非常理想,賴以立身的保證金規模急速飆升,“大期市”、“大航母”呼之欲出。記者調查發現,作為年度“第一大題”,股指期貨的成交排名顯示券商係期貨公司大獲全勝,國泰君安、長城偉業、海通期貨分列前三。在規模上,行業領軍公司的保證金水準較去年同期已經翻番,部分公司的利潤也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40億規模保證金的期貨公司已有5家左右,年內出現首個100億公司的可能性極大。
但上半年的“不和諧音”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隨著股指期貨市場競爭的深入,“價格戰”也到了前所未有的慘烈程度,造成了許多公司沒有分享到市場快速發展的利潤,“增産不增收”,甚至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公司出現了虧損。這道沒有答好的“中考難題”,能否在未來半年有新的解答思路,是整個行業必須群策群力面對的。
“第一大題”股指期貨交卷
貫穿期市上半年的重大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股指期貨。記者按照中金所公佈的數據統計,截至6月28日,排名成交量前五的期貨公司全部為券商係,可以説經過了四年的籌備,這半年終於“開花結果”。
按截至28日的主力合約的每日成交統計,股指期貨成交量排名第一的是國泰君安期貨,共計成交24.9萬手,該公司還長期佔據多空持倉的第一。長城偉業、海通期貨、廣發期貨、銀河期貨分列2-5位。這五家公司也恰恰正好是成交量超過10萬手的5家,可見其集團領跑優勢已經顯現,並且這五家公司清一色為券商係。從持倉排名看,這五家公司也是多空前五的“常客”。從地域分佈看,上海兩家、廣東兩家、北京一家,也勾勒出了金融期貨的大格局。
可以説,在2010年的這道“第一大題”面前,地處金融中心城市的券商係公司憑藉其實力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而傳統的期貨公司,包括在商品期貨上領先的浙係公司,在股指期貨上面臨著嚴峻的競爭格局,昔日老大永安期貨在期指成交排名上僅列第七。
行業規模急劇擴容
“跟去年年底的數據相比,我們增長了100%”,作為上海券商係期貨公司中的典型代表,海通期貨總經理徐淩對記者説,目前公司的保證金已經有40億,而去年年底才20億左右,半年時間就實現了翻倍。同樣,半年來的利潤也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另一家身處華南的券商係代表廣發期貨也表示,規模的提速非常明顯,“去年底是26億,現在已經是40億了,”總經理肖成表示。據記者了解,同處廣州的長城偉業也極為搶眼,保證金達到了45億,較去年年底的增幅約50%。另外、國泰君安期貨、永安期貨、中糧期貨等公司的規模也相當大。
據了解,目前全國超過30億元保證金規模的公司在7-8家,其中的5-6家已經達到或超過了40億,另外就10多家公司集中在20億上下。部分頂尖公司的規模接近了50億。而在去年同期,許多公司還在以20億為目標努力。業內人士預計,在機構投資者進入期市之後,目前的保證金規模還將有4-5倍的增幅,年內出現中國期貨業首個100億保證金規模公司的概率很大,全國期貨保證金存量突破2000億指日可待。
而為了應對股指期貨帶來的大幅增長,許多公司在半年內都進行了增資擴股。最近的是國際期貨註冊資本增至6億元,成為目前最大的期貨公司。記者統計,半年多來在增資榜單中出現過的大型公司還有海通期貨、光大期貨、弘業期貨、招商期貨、中證期貨、廣發期貨等。據了解,長城偉業、銀河期貨、海通期貨接下來的增資目標可能都在10億以上,“10億資本金”公司的到來箭在弦上。
多項衍變已悄然發生
在漂亮的數據背後,更是有許多值得回味的變化在發生。
首先是“量”上的變化,隨著IB業務的開閘,期貨行業在2010年上半年迎來了很多新資金,這給期貨行業的穩定增長奠定了基礎。
其次是期貨公司開始轉型,從原來服務商品期貨的思路,開始轉變為服務金融機構。“這就需要期貨公司開始學習證券方面的投資技巧和理財知識,這對於期貨業是一個極大的轉變。”肖成表示。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此前也表示,期貨公司在戰略眼光上也有了大變化,要從中國金融和資本市場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高管們都要了解交易工具的變化,要變得更加專業化。”馬文勝説,公司的組織架構也要變化。期貨公司有可能成為真正的金融機構,它的架構不再是現在的層級型的機構,要向券商和銀行學習。
第三是培養出了一批新的人才隊伍,這點在新興的券商係中反映較為明顯,“我們最大的收穫就是隊伍逐步成熟,這才能帶來高質量的快速發展。”徐淩説。
四是一些新業務開始冒頭。例如由於股指期貨中的全面結算會員,就讓一些大公司在經紀業務之外,多了一項結算業務,可謂“意外之喜”。
難題一:“價格戰”待破解
這場“中考”顯示,最難解決,甚至讓一些業內人士感嘆“無解”的考題就是價格戰。隨著股指期貨的到來,價格戰的激烈程度超出了以往,更是讓期貨業在這半年裏蒙上了一層陰影。據了解,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期貨公司上半年面臨虧損,在行業大發展的時代裏沒有分享到應有的利潤。
以股指期貨為例,雖然在上市前業內公認的標準是萬分之一為“行價”,但等到上市後,“行價”是越走越低,甚至冒出了“零手續費”的現象,“到哪去找零手續費的公司?”這甚至成為客戶頻繁打聽的話題。而帶來的更嚴重後果是,商品期貨的手續費水準也被動地跟著降,“一些從證券過來的客戶不僅做期指,對商品也感興趣,但是對佣金的要求也更苛刻了。”這導致了整個行業的手續費水位都在降低。
“這樣打價格戰,不是共贏,而是共輸,”肖成表示,股指期貨一上來的價格戰就如此慘烈,令人感到很擔憂,“不要搞成規模、成交上去了,收益卻沒上去。”
徐淩表示,總結上半年的情況看,期貨行業欠缺的還是差異化服務,目前依靠經紀業務收入的同質化競爭太過激烈,“要找出一條出路的話,只能在核心服務能力上下功夫,而不是單純做跑道。”徐淩説,只有服務能力提升了,期貨公司才有議價能力。
肖成也認為,如果能適時擴大期貨公司的經營範圍,將有助於解決價格戰的難題。“比如允許開展諮詢業務,讓期貨公司變佣金為收費。”
而對於短期內,業內人士認為行業自律很有必要,但必須全行業形成統一共識,自律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難題二:傳統期貨公司的轉型
記者從一些傳統期貨公司了解到,與券商係的大發展相比,傳統公司的規模並沒有明顯增長,保證金的增長比較有限,其“後勁”令人擔憂。
“首先是券商係在前幾年網點大擴張,而且又有證券IB的支持;其次是券商係的在投入上很大,在擴張上可以對成本考慮較小,這是傳統公司難以企及的,”作為傳統公司的代表,上海中期總經理吳素萍表示,傳統公司還是以穩健、求回報的風格為主,因為發展相對較慢。這也是目前絕大多數傳統型期貨公司面臨的難題。
吳素萍表示,對於傳統公司來説,商品期貨的空間其實還很大,目前機構客戶僅佔整個市場的5%左右,很多企業還沒有參與到期貨市場中來,在這方面還有很大潛力可挖。
100億元
業內人士預計,在機構投資者進入期市之後,目前的保證金規模還將有4-5倍的增幅,年內出現中國期貨業首個100億保證金規模公司的概率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