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一般意義上的北極就是指北緯66度33分即北極圈以北的地方,進入了北極圈,就可以説到了北極。我們拍攝《北極》紀錄片,主體部分自然應該在北極圈內完成。但我今天要説的“圈子”,不是進入地理空間上的北極圈,而是社會交往意義上的“圈子”。
“進入圈子”是財經頻道專業化建設的要求,説的是要進入主流的財經圈子。我拍北極紀錄片自然也要進入北極的“圈子”。我所理解的“北極圈子”,應該是世界範圍內關注北極,從事與北極有關的科研、探險、環保、旅遊、教育、公益、貿易、資源開發等領域工作的,那些個性各異但都可愛可親可敬的人。我要和他們一一見面,我要記錄他們的北極故事,他們的北極情懷。
作為一名電視人和自媒體人,我的職責就是要把這個“北極圈子”的事情告訴中國的公眾,讓大家明白北極發生的事情與我們有什麼關係。我要做北極圈子和公眾之間溝通的橋梁。這是《北極》紀錄片的職責,也是我@totheArctic這個公眾號的追求。“北極圈子”的朋友們,現在來關注我這個公眾號吧!等我們的紀錄片播出時,也請你們捧個場哦。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我對這個“北極圈子”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第一個要感謝的是我的同事孫薊濰,他是雪龍號2010年第四次北極考察的隨行電視記者,去過北極點。是他把我帶入“北極圈子”,讓我認識了不少“四北”考察的官員、專家、學者等。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副主任、“四北”領隊吳軍,是我們劇組接觸的第一個主管極地事務的官員,他的樸實、樸素,一開始就讓我感到,這不是我們司空見慣的官場作派,這是北極風格,或者説極地風格。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趙進平,他是中國民間科考隊1995年遠征北極點的第一批科學家,也去過南極,對北極的感情尤其深厚,寫過《情係北冰洋》的科普著作和散文等。來讀兩段趙進平老師的話:
“北極是我的老師,告訴我如何成為英雄;北極凈化了我的思想,告訴了我人生的美好和奮鬥的光榮。年輕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要趁年輕實現自己的夢想;世界是屬於年輕人的,但只屬於那些勤於奮鬥的年輕人。每當科考工作遇到艱難困阻時,支撐我的是一種責任感,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對事業的責任感……”
“漂移的北極冰給我以啟迪。我踏上北極點,隨即又漂離了它。今天回顧那段難忘的日子,像翻閱掀過的日曆,像觀看身後的腳印。昨日的輝煌已慢慢黯淡,我們必須開始未來的奮鬥,停止了就會漂離既定的目標。”
矯玉田老師,海洋大學負責極地實驗室工程的專家,多次去過南北極。在去年的合肥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他熱心地幫我引薦了好多極地研究的專家,包括海洋大學研究北極戰略的郭培清教授和同濟大學的王汝建教授等等。
還有沈權船長,他是雪龍號“四北”考察的船長。在劇組啟動之初,他就應孫薊濰之邀來臺裏跟同事們座談過。後來在上海他所供職的中國極地中心,我們匆忙見過兩次。目前他正忙於參與中國與芬蘭聯合設計的第二艘極地科考船的相關工作。
孫薊濰和“四北”考察的同仁們,在雪龍號上共同生活了近3個月,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儘管時隔三四年,他們重逢時的那種親切感,讓我真切感受到了什麼是名副其實的同舟共濟!
後來認識了更多的朋友,慢慢就進入了“北極圈子”。這個圈子的多數人,給我一個強烈的感受和印象,就是儒雅、純粹、友善,彼此之間不端不裝,感覺非常親。他們關注北極,就仿佛關注身邊的環境,沒有遙遠和陌生的感覺。有著悲天憫人情懷的他們,在本身就易激發詩意的北極環境中,就成了一個個地地道道的詩人。趙進平教授、中遠集團永盛輪的趙慶愛船長在北冰洋寫的詩歌,都發自肺腑,感人至深。
中科院院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原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是有國際聲譽的冰川學家和氣象學家;1989年因徒步數千公里橫穿南極大陸聞名國內外,是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2013年9月他獲得全球環境領域的最高獎沃爾沃獎。我們非常榮幸地獲得他的首肯做我們紀錄片的總顧問。在繁忙之餘,他親臨北極劇組辦公室,與大家座談。他還讓我和劇組同事列席去年底的亞洲冰凍圈年會,了解極地科學研究的前沿專家和最新成果;指定效存德博士具體跟我對接,接受我們的專業諮詢。效存德老師跟趙進平老師一樣,是1995年遠征北極點的科學家之一,還多次去過南極。效老師還是“未來地球中國計劃”極地課題組的&&人。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高登義是受人尊敬的極地科學家、探險家,他是代表中國科協加入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的四名中國人之一,他在挪威博物館看到中國北洋政府1925年加入斯瓦爾巴德條約的文件,敏銳地建議以此作為中國在斯瓦爾巴德群島建立北極科考站的法律依據。中國作為斯瓦爾巴德條約簽約國,有權在尊重挪威法律的條件下,自由出入斯瓦爾巴德群島,自由從事經濟商務活動。黃河站的建立,使得中國科學工作者由此躋身世界北極研究的前沿舞臺。順帶説一句,2014年7月28日,是中國第一座北極科考站黃河站建站10週年。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幾乎所有第一次見他的人都對他的名字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的父母為他們兄弟四個都起了類似的名字,包含從宇宙到天地、月亮。有意思吧,顯然,在那樣的年代,有這樣眼界和胸懷的父母太值得尊敬了!曲主任特別關注我們這個紀錄片,除了微信上的溝通外,和劇組同事見過四次面,每次都能給予非常系統的指導。他對北極航道治理的理解,對氣候變化和冰川消融致海平面上升的不同觀點,啟發我們要獨立理性地思考問題。曲主任多次去過南極,曾是第29次南極科考的領隊,今年他將第一次作為領隊率雪龍船第六次北極科考。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楊主任是北極黃河站的首任站長,是研究極光的專家,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超越學者的那種敏銳的政治經濟判斷和對國際資源的整合能力。雪龍船“五北”考察去時走東北航道,回程走穿極航道,這是中國科考船的創舉,他是“五北”考察的領隊。去年,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多家國內研究機構,與北歐五國的北極研究機構,共同成立了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這是一個大手筆。今年6月初,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將在冰島舉辦第二次學術年會,冰島總統格裏姆松將出席年會,併為中國第二座北極科考站奠基。年會期間將舉辦北極經濟圓桌會議,這將是中國學者和企業界參與的第一個北極經濟主題的國際論壇。
外交部條法司副司長賈桂德,是我接觸的外交部主管北極事務的最高官員,我是去年在上海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成立儀式上認識賈司長的。這同樣是位儒雅的、有著學者風範的官員,中國作為“近極地國家”的概念正是他提出來的。
初入“北極圈子”,認識了很多值得終身交往的朋友。我開這個公眾號時曾恬不知恥地誇下海口,要做中國最關注北極最了解北極的媒體人之一!我真切地期待圈子裏的大拿們能接納我這個媒體人,幫助我,並給我最大程度的支持!各位看官,容我在以後的篇幅中再慢慢介紹這個圈子裏更多的可敬、可親、可愛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