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産業變道超車、新興業態頻繁涌現,正是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與傳統産業融合發展的結果,互聯網以“新技術”“新戰略”和“新模式”滲入並重構著傳統産業格局,成為撬動産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

新技術新業態 産業格局更完善

新技術是推動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物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變革著傳統經濟的運行方式,有效提升了産品製造、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互聯網已然成為一二三産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

在農業生産領域,互聯網幫助傳統農業擺脫消息閉塞、分散經營、流通受限、服務滯後等限制性因素,全面提升農業生産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農村電商為農民打開一條採購與銷售的新通道,傳統農業開啟了現代轉型之路。

在工業生産領域,互聯網技術最先融入的是營銷、售後環節,隨著技術和理念的普及深入,互聯網正逐漸滲透到傳統製造業的核心環節——生産製造,幫助提高生産製造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促使製造業呈現智慧化、協同化、個性化定制和全過程服務化等特點,助力以傳統製造業為主戰場的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在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産業相關領域,信息化已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教育、養老、醫療、交通等“老大難”問題在“觸網”後迎來新升級。互聯網通過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幫助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品質化,全面提升人民群眾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的獲得感。

新戰略新舉措 發展路徑更明確

為更大限度地發揮互聯網對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我國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發展戰略,加快推動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智慧城市等互聯網應用。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行動計劃首次被提出,隨後《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國製造2025》《關於促進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關於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相繼出臺,標誌著我國互聯網與傳統經濟的融合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國家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傳統經濟的重點領域紛紛樹立階段目標,明確重點任務,制定具體措施。在農業、製造業、能源和物流四個轉型升級任務迫切的領域,瞄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傳統産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慧化轉型,打造“互聯網+”現代産業新體系。在普惠金融、電子商務等兩個新興融合業態領域,借助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服務業態,降低交易成本,延伸服務半徑,提升服務效率。在交通、民生服務和生態等三個人民群眾最為關切的領域,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服務模式,拓展服務渠道,開放服務資源,完善信息發佈,促進生活方式綠色化。

新模式新理念 創新機遇更多元

共享經濟盤活存量資源。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普及,將一部分新的商業模式重新推到風口,共享經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共享經濟的本質是整合閒散資源,以較小代價獲取較大便利,互聯網為交通出行、房屋租賃等傳統行業注入分享基因,催生出共享單車、共享停車、共享租屋等新的經濟模式,為原本閒置的生産生活資源賦予新的價值。

平臺經濟打破傳統壁壘。傳統的平臺經濟以交易市場和仲介服務為主要內容,互聯網在推動平臺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凝聚資源的重要作用,將傳統經濟鏈條式的上中下游組織改造為圍繞平臺的環形鏈條,深刻改變了許多傳統行業的發展形態,打破了企業壁壘,極大降低了産業鏈合作的外部成本,創造了全新的産業合作模式。

用戶思維成為主導因素。互聯網深刻改變著商品和服務提供者與接收者的關係模式,傳統的以提供者為中心的思維逐漸演變為以用戶為中心,互聯網行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誰掌握了用戶,誰就掌握著未來。互聯網時代,“用戶思維”被廣泛應用在産品設計研發、生産製造、包裝銷售等多個環節,同時,互聯網賦予了用戶公開評價産品質量的權利,用戶的評價體系倒逼著行業不斷優化精進、轉型升級。(中國網信網 郭子涵編輯整理)

860010-11210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