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9月23日,我們迎來秋分節氣。秋分以後,降水的次數增多,“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
溫燥轉涼燥“小傷寒”較常見
從秋分節氣開始,秋燥的症狀由溫燥轉入涼燥。體質陰虛者,易出現溫燥;體質陽虛者,易出現涼燥。涼燥與溫燥不同,它發熱比較輕,而惡寒較重,表現為頭痛、鼻塞、無汗、咽喉發癢或幹痛、口乾唇燥、咳嗽、吐清稀痰、舌苔薄白而乾等。在治療方面,中醫常把涼燥當成“小傷寒”考慮。所謂“小傷寒”就是涼性感冒。常常會用桂枝湯(丸)、荊防敗毒散治療。只是在治療方藥中,要加一點養陰潤肺藥,如沙參、玉竹、麥冬、百合等,以防辛溫藥過於溫燥傷及肺陰。
平衡陰陽為主 溫性食物可增加
深秋飲食方面的養生,應以平衡陰陽為主線。在將要進入冬季的時節,可以用一些溫性食物,以補充人體的陽氣。但是,也不可食用過於辛溫、燥烈的食物,否則會傷及肝腎之陰。
常用的溫性食物有大棗、胡桃仁、大蒜、生薑、石榴、板栗、韭菜、龍眼、雞肉、海參、羊肉、鵝蛋、荔枝等。
胃部要保暖 避免暴飲暴食
秋分之後,涼燥主氣,易發胃腸病或使舊有的胃腸病復發,這與護養不當有密切關係。養護胃腸,不但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還要調節好飲食。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不吃過涼、過燙、過硬、過辣、過黏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戒煙限酒。罹患胃腸病的人,更要注意飲食衛生,靜心調養自己的性格。適度進行戶外有氧運動,如打太極拳、騎自行車、慢跑、做廣播體操等,以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