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文娛視頻圖片評論

茶旅融合“新業態” 挖掘浙茶發展新動能

美食首頁 來源:農民日報 2017年05月18日 11:25 A-A+

原標題:

  上千年來,在與西方世界的對話中,茶葉始終是“東方文明”的代表。今天,中國茶業如何順應變化,走出規模和産量論英雄的歷史,進而創造新供給、新增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在中國茶産業版圖上,浙江的規模和産量無法與許多省份相提並論,但論質量和效益卻名列前茅。以“十二五”以來的6年為例,浙江茶園總面積增長不到30萬畝,但一産産值卻增長了整整七成。

  專家預判,由於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後工業化社會中,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將出現巨大變化:服務業快速發展,人口流動出現“逆城市化”現象,一切傳統的價值評判、標準設定都將被重構,人們的需求更加多元,更加個性,也更注重符號世界的創建。

  到了後工業化時代,我們如何構建茶葉生産與消費的引領能力?在這方面,浙江又能給予哪些啟迪?

  向“結構”要效益,而不是向規模要增長

  浙江是茶産業發展的風向標,尤其在茶業綜合競爭力方面,一直為人稱道。但浙江茶葉種植面積其實並不大,而且多年來一直保持穩定,六年時間只增加了30萬畝。

  浙江資源比較匱乏,對擴大面積一直比較謹慎。改革開放後,取消統購統銷,茶葉發展歧路徬徨。由於比較效益下降,生産規模一度下滑,出現拋荒、棄採,甚至改種。不斷萎縮的茶産業,以及屢屢發生的賣茶難現象,讓浙江陷入思考:依靠數量解決不了問題,只有依靠産品的適銷對路,才能真正提高效益。

  浙江省農業廳茶葉首席專家羅列萬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以前,浙江提出“穩定面積,提高單産,提高品質,提高效益”;此後變更為“穩定面積,提高品質,提高效益”,不僅沒有擴大規模,而且連“提高單産”也不再提起。“外延式的規模化高增長,不僅要付出環境資源成本,而且潛藏著‘賣茶難’的社會風險!”

  因此,這麼些年來,浙江從未在規模擴張上推波助瀾,而一些宜茶地區,如麗水出臺鼓勵性政策,也僅僅是區域性的作為,從全省層面來看,恰恰彌補了茶葉恢復性增長的需要,達到了總體上的供需平衡。更多的地方則鼓勵坡度高於25度,或者産能過低的茶園“退茶還林”。這也是全國性産大於銷,價格下降,甚至出現滯銷,但浙江茶葉“風景這邊獨好”,一路平穩健康發展的奧秘所在。

  後工業化時代強調經濟、環境、自然協調發展,浙茶的成長與注重經濟、社會、政治同步前進的要求不謀而合。那麼,浙江如何做到讓茶葉適銷對路呢?記者調查發現,主要做法是進行各種結構的調整。

  首先是調整季節結構,提高春茶比重。浙江茶葉一年産三季,如果正常採摘,夏秋茶比重在六成以上。但因為春茶效益明顯高於夏秋茶,浙江從理念、技術配套等方面主動引導,調整季節結構,加大春茶比例。現在在浙江,春茶佔60%,夏秋茶佔40%。控制總産量,緩和産銷矛盾的同時,也提高了經濟效益。

  其次是調整良種結構。無性係茶樹品質優、産量高、發芽整齊,非有性係品種可比。確立名優茶戰略後,浙江將龍井43、迎霜等11個品種列為重點推廣良種。

  2001年,省政府再次出臺專項文件,加快茶樹良種改良。此後十年,浙江茶園良種率從12%直接提升到了62%。在全國的“良種率”排名,浙江也從倒數,一下子躥到了前三。

  為了適應求新、求變、求個性、求特色的時代特徵,在提高良種化的同時,浙江潛心研發特色珍稀品種。最為典型的有“白葉一號”、天臺黃茶、黃金芽等,個個風味獨特,個性十足。像口味鮮爽的安吉白茶,其主打品種“白葉一號”佔到安吉茶園總面積的八成以上,每年當地還繁育近億株無性係良種茶苗,光白茶産業,就可為全縣農民人均增收6000元。

  最後是調整機炒與手工的結構。現階段,無論從商品流通的要求來看,還是從人工成本日益抬升的困擾來説,機械化都是必由之路。浙江自2013年啟動標準化茶廠建設以來,已升級投産194條生産線,覆蓋全省48個縣,産值近15億元。由於實施“機器換人”,很好地保障了浙江茶産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化水平。但與此同時,浙江並不排斥手工炒制,那些有意為之的“非標”茶葉,往往個性鮮明,成為“皇冠上的明珠”。

  大品牌固然誘人,“小而美”更加可行

  後工業化時代,需求的重要變化就是從物質需求轉向非物質需求,繼而商品服務的文化要求與精神要求也越來越強。因此,企業所供給的商品或服務,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更要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

  所有的農産品中,茶葉是最具文化性的産品。那麼現階段,茶産業應該如何滿足消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浙江的做法是通過創建品牌,增強茶葉的文化內涵。“在産品和市場的溝通中,品牌是唯一的橋梁和紐帶。消費者只有通過品牌,才能感知産品質量和信譽。”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局長成燦土認為。

  在品牌建設上,浙江可謂領風氣之先。首先,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一縣一品”,倡導在縣域層面進行茶葉品牌的整合;第二,最早創建區域公用品牌加企業品牌的“母子品牌”結構模式;第三,最早開展“十大名茶”評定,並舉辦各類茶事節慶活動,進行品牌推廣。

  比照“立頓”,浙江能否同樣創建出此類馳名世界的大品牌?浙江人普遍認為,“立頓”固然值得學習和效倣,但這種工廠化、標準化統一生産的産品,屬於工業化時代的需求,適應的是快速消費需求。而中國茶葉由於地理、氣候、品種、工藝、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僅浙江全省就有48個茶葉主産區,每個地方的茶葉都各具特色,這正是品牌個性化、差異化定位所不可或缺的優勢。後工業化時代的消費一定是去中心化和多元化的,“立頓”的價值,只是作為諸多品牌形態中的一種。

  中茶所副所長魯成銀、資深茶人阮浩耕等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普遍持此觀點。他們認為:“我們固然要有自己的‘立頓’,但也沒有必要削足適履。我們要研究學習的,應該是個性化特徵的世界表達。”

  2015年時,“千島湖茶”品牌創建中的爭議最能説明問題。突出“龍井”,還是主推“鳩坑”?行內人都知道,“龍井”的市場認可度較高,但“鳩坑”屬於建國後我國首批公佈的“十大茶樹良種”,原産地就在淳安縣鳩坑鄉。在龍井43、烏牛早等早採品種的衝擊下,鳩坑茶面積日趨萎縮,但作為傳統老品種,其味濃香高,在種質資源上具有唯一性優勢。經過多次爭論,最終各方達成共識:多元消費時代,誰最具特色,誰就能夠佔領細分市場。“鳩坑”終得上位。

  如今,浙江茶葉品牌百花齊放、百舸爭流,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全省75個茶文化研究組織,長年專注茶品牌文化的挖掘。開化龍頂、大佛龍井、徑山茶、長興紫筍、莫幹黃芽……幾乎每個品牌背後,都有獨特的歷史文脈和典故,以及各具風味的鮮明特色。許多茶品牌儘管規模不大、産量不高,但在消費者心中印象深刻,茶客也很願意為自己認同的文化買單。

  記者採訪發現,創建品牌過程中,浙江十分注重搭建唱戲的“舞臺”。從2006年起,浙江到各大城市舉辦浙江綠茶博覽會,前年鄭州,去年西寧,每年忙得不亦樂乎。還有實施“走出去”戰略,到全球主要茶葉消費城市搞推介,幫助企業拓寬銷售渠道。各縣級層面,幾乎每個主産地都有茶事節慶,有的是茶葉節,有的是鬥茶節、開茶節,還有的舉辦茶商大會。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建立起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深層連結。

  茶旅融合“新業態”,挖掘浙茶發展新動能

  在“後工業社會理論”創立者貝爾看來,由於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大量市區人口和企業將向郊區遷移,出現“逆城市化”現象。三次産業的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服務業比重得到大幅度提高,甚至,商品生産經濟將變成服務經濟。貝爾的預測,在浙江茶産業發展中就得到印證。

  在傳統觀念中,農業就是農業,好像跟工業、服務業並無多大關聯,即使是茶,從鮮葉到幹茶,也只不過是簡單加工而已。但縱觀今天的浙江茶産業,以精深加工、休閒觀光為代表的三産融合新業態,正成為新的動能和增長點。

  茶旅融合需要完備的基礎設施,而浙江在標準茶園建設上的持續投入,恰好為這一業態創造了良好條件。如今走進許多連片茶園,主幹道、遊步道、機耕道,一應俱全,一些茶山甚至還用上了噴滴灌和高效節水系統。數據顯示,到去年底,浙江八成茶園已覆蓋標準化技術,創建成功的標準茶園也超過了50萬畝。

  松陽縣12萬多畝的茶園面積,儘管僅佔全省的4%,但産值所佔比例達到8%,畝均效益領跑浙江。近年來,該縣在主抓加工園區上,除了傳統的初制環節,將更多精力關注精深加工。目前,當地3家規模深加工企業和2家茶葉食品企業,已開發出像茶提取物、含茶食品、茶保健品等産品達20余個,年産值超4.6億元。

  羅列萬告訴記者,儘管浙江在2010年才提出茶葉的精深加工,市場消費接受程度也有待提高,但總體來説,最近幾年,飲料用茶、提取用茶、綠茶粉及其他原料用茶等精深加工用茶生産顯著增加。到去年底,全省精深加工茶葉消耗量已達11.7萬噸,52家茶深加工企業,創造了將近20億元的産值。

  如果説茶葉的精深加工方興未艾,那麼,茶休閒、茶旅遊、茶養生,以及茶體驗功能的拓展,在浙江則可謂轟轟烈烈。許多環境優美的茶園,一到週末或採茶季,成了市民休閒的好去處,農家樂、特色民宿等業態崛起,也讓過去茶葉“論斤賣”,轉變為“論杯賣”。

  羊岩山,古以“山頂石壁有石影如羊”而命名,不過今天世人知曉此地,多緣于“江南第一勾青茶”。現在,整片1.4萬畝綿延起伏的茶山,是個綜合性茶文化主題樂園,由羊岩茶廠與臨海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合股運營,投入近億元資金,挖掘出四個景區和數十個景點。去年,來茶園觀光體驗的人數就超過了10萬人,産生效益達1000多萬元。

  抓住這一機遇,接下來,茶廠還準備創建茶韻特色小鎮,融合開發茶産業,打造茶産業中心、茶文化中心、養生休閒中心、科普教育中心,總投資預計達到30億元。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浙江,正處於建設階段的茶産業特色小鎮,就有西湖龍塢茶鎮、松陽茶鄉小鎮、磐安古茶場文化小鎮。

  位於杭州西南的龍塢鎮,四週群山環繞,有1萬多畝茶園,是西湖龍井最大産區。未來3到5年內,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努力成為全國“茶産業、茶文化、茶生活”的集聚創新平臺。而在松陽縣,儘管茶香小鎮仍在建設中,但作為核心區域的大木山騎行茶園,已成功創建為4A級景區,每年舉辦多場重磅級騎行賽事,去年接待遊客量有20多萬人。

  相比特色小鎮,浙江所提出的現代特色農業強鎮,儘管規模上更小,但發展勢頭十分樂觀。根據去年浙江省政府出臺的關於促進茶産業傳承發展的指導意見,“十三五”期間,浙江將大力推進茶産業與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總部經濟與品牌會展融合發展,在全省茶葉主産區,引導建設一批茶莊園、茶博園和茶主題公園,計劃建成20個左右茶業特色強鎮。

  在著名茶文化研究專家、浙江農林大學教授王旭烽看來,除了特色小鎮、茶業特色強鎮外,更具生命力、複製性的是一個個由茶場、茶企衍化而來的“微茶莊園”,它們簡單易學,且各具特色,未來將前景無限。記者採訪發現,實際上,這支螞蟻雄兵正日漸壯大,農忙季節之餘,許多茶園開始利用基礎設施,把客人請進來,融入觀光、養生、餐飲、住宿等功能,還能帶動茶葉銷售,形成眾多“小圈層”。

  今天浙江的茶産業,儘管在種植端,通過土地集約化和生産機械化,從業人數減少了50萬,但延伸到整條産業鏈,由於精深加工和服務業的拓展,總體從業人數不減反增。另一項非官方的統計則顯示,浙江茶業一産産值僅為155億元,但加上出口加工、精深加工、包裝文創、茶旅遊、茶文化等,綜合産值超過了500億元。浙江預計,到2020年,整個茶葉全産業鏈産值有望突破1000億元。(記者蔣文龍 朱海洋)

相關閱讀 茶産業 | 綠茶粉
我要糾錯編輯:洪琳 責任編輯:
  • 國內
  • 出境
  • 視頻
  • 美食
  • 圖片
  • 遠方的家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2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