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文娛視頻圖片評論

食品工業應有更大的責任擔當

美食首頁 來源:中國醫藥報 2017年03月10日 10:31 A-A+

原標題:

  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4年聚焦“三農”問題。在此文件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最大的主題,內容包括優化産品産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産方式、壯大新産業新業態、強化科技創新驅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加大農村改革力度等6個方面,並對新一年農業農村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今年兩會期間,“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毫無懸念地成為食品領域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食品工業是連接農業與消費端的紐帶,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中,食品工業應擔起什麼樣的責任?兩會代表委員們建言獻策,分享各自的思考。

  全國政協委員、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潘剛:

  乳業探路 龍頭企業引領改革

  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國政協委員、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潘剛聽出了很多令乳業振奮的好消息: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增加優質綠色農産品供給,拓展産業鏈價值鏈,打造農村第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新格局。“通過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來帶動行業整體‘提品質’‘降成本’,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潘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乳業當前正處於轉型升級關鍵期,以乳業發展為案例,希望可以為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一些路徑參考。他在提案中建議,政府加大力度培育和扶植農業龍頭企業,發揮其示範作用,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從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杯奶的産業鏈貫穿從牧場到餐桌全程,特別在産業鏈上遊,牽涉到千萬家奶農和他們的合作牧場,怎樣幫助他們實現精準脫貧或持續增收,這是龍頭企業應當肩負的責任。”在潘剛眼中,那些供應商、經銷商、合作牧場也是規模不等的中小企業,千萬家奶農更是與農業龍頭企業血脈相連的“好兄弟”。伊利成立了“牧場合作夥伴發展學院”“供應商發展學院”等,初衷就是想全方位地幫助産業鏈合作夥伴成長,最大化發揮全産業鏈協同價值。通過“奶牛田間學校”和“牛二代訓練營”進行技術幫扶。僅2013年~2016年3年間,伊利就幫助奶農增收近27億元。

  潘剛表示,要實現農産品品質提高,必須靠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政府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多方面優化産業結構,譬如,借鑒和參考龍頭企業的標準,制定農産品質量安全控制和可追溯制度相關標準,從整體上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推廣龍頭企業的科學生産體系和先進管理經驗,提高整個農業的生産工藝和管理水平;鼓勵龍頭企業建立起覆蓋全産業鏈的創新體系,用創新成果推動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

  面對巨大的經營成本壓力,潘剛建議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設施農業和規模養殖,為其提供優質、專用原料,降低單産成本;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等多種農業領域一體化,降低原料成本;加強農業産業信息技術人員培訓建設,提高農業智慧化水平,降低人員成本。

  “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只是農業龍頭企業當盡力而為的近期目標。”在潘剛的戰略規劃中,希望以“創新”和“國際化”這兩隻“輪子”驅動,幫助中國奶農搭乘現代化“高鐵”。據悉,伊利已在亞洲、歐洲、大洋洲、美洲等地積極整合全球優質奶源資源,持續加強國際合作力度,大力探索奶業發展新模式,為中國乳業的轉型升級探索新路徑。

  “通過構建奶源物聯網追溯體系,我們已經為所有的合作牧場免費提供牧場管理信息系統,通過手機APP就能對原奶生産、儲運過程實現100%遠程實時監控,幫助他們學習利用大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和決策。”潘剛希望,中國的家庭式牧場,能夠成為全球奶農們的新模式和新樣板。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新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翔浩:

  推進農業産業化 為農民收入加“油”

  “大力發展木本糧油等特色經濟林……等綠色産業”是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的方向。全國人大代表、湖南新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翔浩提出,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資源,具備獨特的風味與優良的品質,已經在國際範圍內獲得廣泛認可;茶油更成為可與橄欖油媲美的純天然綠色食品,“農業供給側改革,從湖南油茶産業來説,就要全面提高茶油産品質量,滿足高品質人群的消費需求,從而有效改善油茶産業農民掙錢難的問題,補齊産業發展短板。希望政府建立長效機制扶持種油茶的農民,在國家層面支持茶油産業發展。”

  “2015~2016年度,我國食用植物油消費量3117萬噸,比上年度有所增加。但是中國食用植物油産量卻比上年度減少3%,為2530萬噸。食用植物油進口量581萬噸,也比上年度減少5%以上。我國食用油依然供不應求,且高端食用油市場還未完全開發。” 3月5日,劉翔浩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湖南是全國第一大油茶大省,不僅有著傳統的油茶種植習慣,而且優質的土壤、氣候和環境也非常有利於油茶的種植和生長,並能很好地保持水土;油茶不與糧食爭地,符合國家農業産業發展政策。然而,油茶産業發展週期長、投入大、見效慢,因資金壓力方面的原因,山區農民和相關龍頭企業往往對種植油茶“敬而遠之”,農民的積極性上不去,制約了油茶産業的整體發展。

  對此,劉翔浩建議,應維護好原有油茶種植面積,不應任由稀缺的油茶資源“天生天養”。同時應儘快面向種植戶,針對原種植面積的品種改良、維護推出補貼政策,激發種植戶的種植熱情,提升原油供給率。與此同時,建議國家大力鼓勵新種、擴種油茶種植基地,採取油茶生産企業、當地農民、當地政府三方聯合的有效合作模式,推行政府補貼、優惠政策與低息銀行貸款同步推進的金融刺激政策,採用新技術、新方法做好油茶生産和維護工作。“希望通過這些舉措,一方面能夠幫助當地農民以油茶種植精準脫貧,另一方面也能穩定茶油企業的原材料供給,在有效提升原材料品質的同時降低生産成本,將更高品質、更高性價比的食用油帶給千家萬戶”。

  劉翔浩介紹,作為全國經濟林産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金浩茶油始終堅持産品開發和品牌推廣,致力於做大做強茶油産業,同時將“精準扶貧”工作與茶油産業發展相融合:公司一方面在永州建立超過10萬畝的油茶種植基地,保障自身原材料的安全供應;另一方面公司通過在油茶高産地簽訂收購協議,實實在在地解決了省內及廣西、江西、貴州等地近千萬畝茶油原油毛油積壓的問題,為幾百萬農民實現了增收。

  全國人大代表、今麥郎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范現國:

  加工帶動發展 鼓勵種植優質麥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部分即指出“優化産品産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其中明確提出要“重點發展優質稻米和強筋弱筋小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唐仁健在解讀政策時更明確:“三大調整,我們概括為調優産品結構、調好生産方式、調順産業體系。‘調優産品結構’突出‘優’字,大宗農産品要突出‘優質專用’,其他農産品突出‘特色優勢’。”我國是小麥生産大國,總産量和消費量基本持平,但結構不合理,優質專用小麥産量不足,需大量進口。據海關統計,2016年我國優質小麥進口量約340萬噸左右,較上年增長13.5%。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今麥郎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范現國提出,優質、專用小麥的區域優勢種植,是我國小麥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議國家加大優質麥種植工程建設。

  范現國建議:一是加大優質小麥育種科研支持力度。長期以來,我國小麥種植産量優先,普通小麥種植佔優勢。而專用高筋、弱筋小麥等明顯不足,適用於不同區域種植的品種,更是捉襟見肘。因此,希望農業主管部門加大育種科研支持力度,針對我國小麥主産區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區,研發適合當地氣候、土壤墑情等的優質專用品種。

  二是政策鼓勵種植優質小麥。目前的優質小麥,雖然在收購價格上與普通小麥略有區別,但産量的劣勢、種植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等,讓種植優質麥基本不增收,因此農民缺乏種植熱情。希望國家通過加大政策引導力度,進一步傾斜優質麥種植政策,提高農民種植優質麥的積極性和保障措施。

  三是建立優質小麥和普通小麥的認知區隔。優質小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優質不優價現象,影響了農民種植優質小麥的積極性,難以形成競爭價格區隔和價格優勢。因此,要進一步細化優質麥標準體系。建立優質麥核心指標和檢測方法。通過標準規範,培育符合優質小麥標準的小麥産品,在基本原料欄中標識“優質麥”替代“小麥”,將利於優質麥産業鏈的發展。

  因此,通過標準規範,並形成標識區隔,讓市場明確優質麥和普通麥的概念,並形成不同價格市場,將有助於市場力量和市場回饋反哺優質麥種植。

  四是加大優質麥耕地流轉速度,打造一批國家級優質麥農業産業化示範基地。在小麥集中種植和集中加工區,不斷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努力實現優質麥生産由分散、粗放式向集約、規範化方向轉變。

  范現國還提議,做大龍頭企業,加強企業合作,培育一批産業關聯緊密、分工協作、功能互補的大型龍頭企業集群,打造一批産品競爭力強、市場佔有率高、影響範圍廣的大品牌,納入第一二三産業融合先導區發展的優先方向,立足農産品深加工優勢,堅持加工引領、拉長鏈條、輻射帶動種養業和服務業的大發展,成功走出一條三産融合發展之路,創建一批國家級農業産業化示範基地。

  用市場手段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

  3月7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答記者問時表示,我國農業經過了“十二連增”,總量問題得到比較好的解決,但結構性矛盾突出,供求關係發生了新變化,同時城鎮化加快,人們的消費結構和水平也明顯提高,一般的農産品不缺,但是優質、綠色農産品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品種供大於求,也有部分品種供給不足;從國際上看,我國農業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競爭。這是我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背景,也是三大必然。

  韓長賦表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適應市場需求,改善農産品的供求關係;二是提高農業的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三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過去的農業結構調整,是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進行的,主要是通過行政推動。而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用市場的手段,用改革的辦法,通過引導市場主體行為,促進結構調整。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措施有五方面:

  一是去庫存。改善供求關係,調減玉米種植面積。

  二是補短板。補齊優質品種、短缺産品、生態環境的短板,振興奶業,增加大豆生産,發展綠色生態、環境友好型農業。

  三是增效益。通過節本增效,降低生産成本,減少流通成本,提高農業效益。

  四是育主體。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適度規模經營對結構調整的引領作用。

  五是增動能。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發展農村的新産業、新業態。(記者 陸悅)

相關閱讀 優質麥 | 中央一號文件
我要糾錯編輯:彭宇翔 責任編輯:耿敏
  • 國內
  • 出境
  • 視頻
  • 美食
  • 圖片
  • 遠方的家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2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