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在粵人過年的記憶裏總有那麼一隻白切雞。那是在除夕裏由爸爸宰殺好,媽媽負責浸煮,斬件,一盤端上來後,將肥厚多汁的雞腿塞進小孩的嘴裏,吃得那股香啊甜啊,新一年的所有美好與甜頭,仿佛就在一口中已有了預知。
白切雞是兩廣非常出名的家常菜,除廣東外,在廣西全境各地都非常流行,更是農村紅白喜事中不可少的菜。不論是説桂柳話族群還是白話(粵語支系)族群還是説壯侗苗瑤等少數民族。白切雞又名"白斬雞"。清代人袁枚《隨園食單》稱之為白片雞。他説:"雞功最巨,諸菜賴之, 故令羽族之首,而以他禽附之,作羽族單。"單上列雞菜數十款,用於蒸、炮、煨、鹵、糟的都有,列以首位就是白片雞,説它有"太羹元酒之味"。如今,粵菜廚壇中,雞的菜式有200餘款之多,而最為人常食不厭的正是白切雞,原汁原味,皮爽肉滑,大筵小席皆宜,深受食家青睞。廣東不少地方有吃白切雞的習慣,但湛江人尤其喜愛白切雞,它是湛江人節日加菜、宴客的第一菜。本地人做白切雞一重選雞,二重煮雞,三重配味。所選雞均為本地細骨農家雞,絕無用飼料雞和大骨雞;煮雞要求慢火煮浸,熟至八九成即可;配料用沙姜、蒜茸。本地之白切雞均肉嫩骨香,十分可口。
説道白切雞的來頭,有這樣一個説法很有趣。從前有一個讀書人,早年苦讀寒窗覓得一官半職,卻終因受不得官場黑暗,乃棄官務農。他樂善好施、性格豪爽,又有文化,所以深得村民擁戴。農夫生活清貧,年過半百,膝下無兒。這年中秋又到,他和妻子商量了一下,決定殺只母雞,一來祈天保祐早生貴子,二來打打牙祭。妻子剛將母雞剝洗乾淨端進廚房,忽然窗外有人呼嚎哭喊。原來是小孩貪玩燈籠釀火災。時值秋高氣爽,一些村民的家財眼看要化作灰燼。農夫二話沒説,揣起一個水桶就衝了出去,他的妻子也跟著去救火。
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火勢很快得到了控制,並最終被撲滅。農夫回家時灶火已熄,鍋中水微溫。原來妻子走得匆忙,只在灶中添柴,忘放佐料和蓋上鍋蓋。而鍋中光雞竟被熱水燙熟了!於是,白斬來吃。白斬雞做法是水開時需開蓋澆淋雞體致剛熟,不加佐料。數百年來白斬雞推陳出新,歷久不衰。廣東稱“無雞不成宴”,主要便指白斬雞。
白切雞做法:
1、嫩子雞宰殺煺毛,去內臟,洗凈,備用;
2、姜去皮拍剁成泥;
3、蔥去根須,洗凈,取蔥白切成絲;
4、將姜、蔥、精鹽拌勻,分盛二小碟;
5、用中火燒熱炒鍋,下油燒至微沸後,取出50克,分別淋在二小碟中,剩下10 克盛起待用;
6、將宰凈的雞,放入微沸的沸水鍋浸沒,浸時用鐵鉤(夾)將雞每5 分鐘提出一次,倒出腔內水,以保持雞腔內外溫度一致;
7、約浸15 分鐘雞便熟,用鐵鉤勾起,迅速將雞放入冷開水中浸沒冷卻;
8、然後倒去冷開水,將雞晾幹表皮,在雞皮上涂上剩下的10 克熟花生油;
9、全雞切成小塊,盛入碟中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