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着全球金融危機負面效應的不斷蔓延,2008年,中國銀行理財産品市場的“零收益”、“負收益”和“展期”等現象不斷出現,但相比其他投資品種,逆境中的銀行理財産品在總體上依然表現出較高的投資價值。
日前,在“2009第一屆中國財富與資産管理論壇”上,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産品中心發佈的《2008銀行理財産品評價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不考慮“基金係”QDII産品,2008年,銀行理財市場零/負收益産品的比重較低,總體平均收益水平遠高於定期存款利率、CPI漲幅和上證指數的表現,更不乏年收益率高達30%的收益之星。
《報告》顯示,2008年,全國56家商業銀行共發行銀行理財産品4456款,遠高於2007年的發行數量。其中,普通類理財産品佔據理財産品市場90%以上的市場份額,結構類理財産品的市場份額不足10%,且集中於股票、商品市場。為滿足投資資金的高流動性,普通類理財産品以短期為主,期限在6個月(含)以下的短期産品佔所有理財産品的比例高達63%。
《報告》的統計數據同時透露,受市場深幅調整和産品設計缺陷影響,剔除“基金係”QDII産品,2008年共有34款零/負收益到期産品。
對於零/負收益産品的成因,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産品中心主任殷劍峰表示,其中一方面在於基礎資産與支付條款的錯配,如部分看漲基礎資産的支付條款,而其基礎資産的走勢卻一路下滑;二是監管當局的監管缺失,如部分低風險産品募集資金的較大比重投資於股票或基金等高風險投資工具。
《報告》同時預測,2009年,結構類産品的投資渠道將進一步拓寬,主要表現為行業配置多樣化、熱點分散化和區域多元化,以便更好地分散風險和匹配支付條款。而面對國內經濟增速下滑和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的逐步蔓延,債券、票據將會成為普通類産品投資方向的新寵,信貸類産品的主導地位逐步動搖,期權和期貨等高風險産品進入普通類産品的投資視野,藝術品和實物與期權結合可能成為2009年銀行理財産品投資主題的新亮點。
在風險控制方面,面對2008年“零收益”、“負收益”、“展期”和“鉅額虧損”等“收益門事件”,止損和保本機制將是2009年銀行理財市場的主要設計方式。報告建議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普通投資者可購買保本保息型産品,而非保本型産品則適合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資者。
|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