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園青青百草同——齊白石跨時空“對話”意大利

來源:央視網 | 2022年10月25日 19:30
央視網 | 2022年10月25日 19:30
正在加載

由北京畫院特別策劃推出的“滿園青青百草同——齊白石的跨時空對話之一”主題展覽將於10月28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

白石老人有詩言,“滿園青青百草同”,極富生機趣味。如果將其歸納于對整個人類文明的表達,也有幾分相合之意。縱觀歷史長河,人類的智慧常常互有相通。宋代文豪蘇軾曾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評價王維,“詩畫同源”之説由此大興。而古羅馬詩人賀拉斯也説,“畫如此,詩亦然”。可見早在千年之前,無論中西,詩與畫的造境就已不謀而合。再者,如宗教中的隱喻,文化中的寓意,圖像中的象徵……都是人類共同的選擇並賦予其獨特的符號意味。為了尋找這些有趣的“不謀而合”,本次展覽從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入手,試圖展開一場以齊白石為主體的超越時空的對話。而對話的另一端,是有著璀璨文明的美麗國度——意大利。

花與鳳蛾 《工蟲畫冊精品》八開之一 齊白石 34×27cm 北京畫院藏 1949

花與鳳蛾 《工蟲畫冊精品》八開之一 齊白石 34×27cm 北京畫院藏 1949

妙筆塑生靈:蘊含在昆蟲背後的文化隱喻

跨越歐亞,遙隔古今,大自然中的生命總能吸引藝術家不斷用手中的畫筆為其賦彩、造型。齊白石以“一花、一草、一蟲”描繪宏觀世界,並在其中融入對生命的感悟,飽含了中國藝術的寄情之味。他畫“草間偷活”,表達身處亂世的人生慨嘆;畫“蝴蝶飛蛾”,寄託自己內心的家國之思。他筆下的蟋蟀、知了、螳螂……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或跳躍、或爬行、或飛翔、或歡鳴,每一個都是鮮活的生命,每一個又都寄寓了白石老人的感悟與深情。而在14世紀的意大利,由熱那亞的考卡雷利家族贊助完成了一部以美德和惡行概念為主題的插圖抄本,在頁面邊緣和字裏行間擠滿了各類昆蟲,顯示出意大利畫師為自然寫照的不同手法。象徵純潔的蜜蜂,象徵著災異與魔鬼的蝗蟲,象徵生命、死亡與復活的毛蟲和蝴蝶……讓抄本的紙面轉變成一個充滿道德寓意的動物樂園。

齊白石對蝴蝶、飛蛾的理解與表現,既源於道家傳統思想,如《莊周夢蝶圖》題畫詩云:“世人欲想化仙去,熟讀莊周所著書”,又寄託了自己的家國之思。如《題雙蝶畫幅》和《畫扇報樊山先生題跋蟲冊》,也有時光飛逝、往日如夢的感嘆。此外,他還多引用中國傳統文學典故,如“飛蛾撲火”,表達出他對這類日常習見的小飛蟲的憐愛。

考卡雷利抄本 約1330年~1340年 大英圖書館藏

考卡雷利抄本 約1330年~1340年 大英圖書館藏

蝴蝶在中世紀的意大利象徵著生命、死亡與復活,破繭而出代表著宗教意義上的新生。在《考卡雷利抄本》的這幅單頁中,它們被用來裝飾闡述惡行“貪婪”的文本,其象徵含義也進一步趨於道德化。

牽牛草蟲 齊白石 68×34.5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牽牛草蟲 齊白石 68×34.5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在詩文中明確區分出蚱蜢和蝗蟲。他始終對嚴重威脅農業種植和糧食收穫的蝗蟲持貶抑態度,希望每年秋天蝗蟲只是存在於自己的筆下,而不要去破壞“人居豐世”,並借此諷刺蝗蟲般剝削百姓的官員。

考卡雷利抄本 約1330年~1340年 大英圖書館藏

考卡雷利抄本 約1330年~1340年 大英圖書館藏

蝗蟲經常出現在《聖經》中,被視作災異與魔鬼的象徵。如《出埃及記》埃及遭受的十大災中便有鋪天蓋地、吞噬一切的蝗災,反映的是此類害蟲危害尼羅河流域農業和畜牧活動的史實。

上學圖 齊白石 34.5×25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上學圖 齊白石 34.5×25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百態不離情:隱藏在人物畫中的情感共鳴

中意兩國文化傳統各異,但在重視“家族”觀念方面又有著共性。人們的生活通常會以家庭為中心,與祖父母、叔伯、兄弟姐妹等親人相伴,也更看重來自同一地區或家鄉之間的人際情感。齊白石的《上學圖》正是來自畫家對童年求學的一段回憶。他自小跟隨祖父識字,八歲開始到外公開的蒙館讀書。每日清晨,祖父都會送小阿芝去學堂,傍晚再接回家。路途中都是黃泥路,下雨時便泥濘不堪。祖父總是一手撐著雨傘,一手提著飯籮,碰上深泥塘就將孫兒背起,累得氣都喘不過來。齊白石將兒時祖父送學的溫情回憶融于創作,寫盡了祖孫間的深情。而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筆下,描繪的是祖孫相互依偎的溫馨場景。老者略顯襤褸的白髮和膨大的酒糟鼻,與小兒捲曲的金髮和細膩光潔的皮膚形成了鮮明對比,別具寫實效果。祖輩與兒孫之間的親情,在中意兩國藝術家的筆端緩緩流出,將我們的思緒拉回到年少時光,與長輩的歡聚。

老者與他的孫兒 多梅尼科·吉蘭達約 62.7×46.3cm 盧浮宮藏 1490

老者與他的孫兒 多梅尼科·吉蘭達約 62.7×46.3cm 盧浮宮藏 1490

鍾馗,是中國的道教俗神,專司打鬼驅邪。逢年過節,中國民間常挂鍾馗像辟邪除災,從古至今都流傳著“鍾馗捉鬼”的典故傳説。齊白石十分喜愛表現此類民間題材,他繪製的鍾馗形象幽默風趣、憨態可掬,將其人性化的同時賦予深刻的寓意。

鍾馗 齊白石 133.5×34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鍾馗 齊白石 133.5×34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作為辟除瘟疫的保護聖徒,聖塞巴斯蒂安的形象在黑死病大流行後普遍流行于意大利,每年的1月20日也被設為聖塞巴斯蒂安日。他最初是一名為羅馬皇帝戴克裏先服役的普通士兵,因皈依而被宣判用箭射死,最終卻奇跡般地生還下來。因此,他大多以赤身裸體、全身插滿羽箭的形象出現于作品中,並被綁在樹木或柱子上,守護著遠景中的城市不受瘟疫的侵擾。

古代羅馬 喬凡尼·保羅·帕尼尼 172.1×229.9cm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1757

古代羅馬 喬凡尼·保羅·帕尼尼 172.1×229.9cm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1757

遊歷養見識:貫穿于東西兩邊的成長方式

中國有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見,人的知識與見識,不僅來自書本,更要行路實踐,才能脫去胸中塵濁。齊白石亦曾遠遊,“五齣五歸”走過了長江、黃河、華山等大半個中國,飽覽祖國山河之美,結識了很多文人名士,品鑒了石濤、八大、金農等歷代名家真跡,自此眼界大開。他將遊歷得來的山水畫稿重新謄繪,濃縮成一部《借山圖》。而在16世紀晚期,英國、德國和北歐地區的貴族家庭興起一股將年輕人送往古典藝術和文化源頭——意大利遊歷參觀的風潮,以此鞏固各類古典教育的成果。“壯遊”之風由此而誕生,並推動了同期歐洲古典學、古物研究和風景畫的發展。為了保留“壯遊”期間所見自然及城市風光的記憶,遊歷者往往在返鄉前訂購描繪意大利風景的畫作。這類作品不僅寫實,更蘊含了人們對古典歷史的虛構、想象與讚美,以求在意大利風景中尋得歐洲精神文明的根源,正如帕尼尼筆下的《古代羅馬》。

白石詩草(庚午至壬申) 齊白石 1930-1932年 北京畫院藏

白石詩草(庚午至壬申) 齊白石 1930-1932年 北京畫院藏

詩文展情思:聯接於心靈內外的詩歌世界

齊白石曾説:“我的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作為近現代傑出的中國畫大師,齊白石的詩文修養十分深厚。他的詩文創作常與繪畫、生活以及人際交往相伴相隨。無論是畫中題詩,還是詩稿手札,我們都可以在其間感受白石老人吐露的苦悶與憂傷,欣喜與暢快。在意大利,一位文學巨人用詩歌打開了文藝復興的大門,他就是但丁。但丁借《新生》傾吐對心中繆斯——貝阿特麗彩的純真愛戀,又借《神曲》揭露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現實,喚醒人心嚮往理想、道德和自由。齊白石與但丁相隔600年,身處完全不同的國家與時代。二人皆愛詩、寫詩,留下了意趣雋永的詩篇,成為我們追尋的線索。一位是中國的畫者,一位是意大利的詩人,他們的愛人之思與家國之志,他們的智慧通達與人生寄語在展覽中鋪陳敘寫,展露無遺。

2022年適逢“中意文化和旅遊年”,北京畫院基於不同視角同期推出“滿園青青百草同——齊白石的跨時空對話之一”與“不喜平庸——齊白石的藝術世界”兩場展覽。其中,“不喜平庸——齊白石的藝術世界”在米蘭為意大利觀眾講述了中國文人的觀畫之道與齊白石藝術中的天然之趣。“滿園青青百草同——齊白石的跨時空對話之一”則通過跨文化的視角以期找到中意兩國文化藝術上的共振。由於疫情原因,這次展出的意大利作品並非原作。但相信這兩場展覽會為後疫情時期的國際文化交流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模式,相信北京與米蘭兩地展覽的呼應,會讓更多觀眾看到傳統繪畫之美,看到中國文化之韻,看到人類智慧之光。

據悉,此次展覽入選了文化和旅遊部“2022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展覽將展出至2022年12月25日。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鄧莫南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